让行善成为一种习惯
信士和信女,谁行善谁得入乐园,他们不受丝毫的亏枉。
——《古兰经》(4:124)
关于行善,农妇口中也能得知很多典故。“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名言几乎是家喻户晓,不用赘述。至于行善给人带来好处的理论也并不高深,几乎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接受。即便是世界上公认的那些大恶人,也没有谁反对过,因为行善不伤及任何人,且对一些人有帮助。
《古兰经》说:“信士和信女,谁行善谁得入乐园,他们不受丝毫的亏枉。”(4:124)伊斯兰教积极倡导建设充满正义和爱心的社会,把富人关爱穷人确定为一项义务。不同的是,伊斯兰教倡导行善不仅仅是呼吁,而是带有强制的意味。但其他文化把行善视为个人的美德,富人即便不行善也不会动摇其财产的私有性质。所以,没有信仰的富人比较吝啬和麻木。而《古兰经》郑重声明一切财富都源自于真主,富人的财富本身就含有乞丐和穷人的合理成分。富人行善不仅是他的美德,也是义务。穆圣的弟子欧迈尔曾明确地强调:“施舍不是在帮助穷人,而是实现富人财产所包含的穷人的权利。”当然了,行善也不只是施舍钱财,它还包括多种形式的对他人的帮助,只要你无条件地帮助别人解决一个困难,都可以称为行善。一般来说,凡是有信仰的人,都有自觉行善的意识。
我有一个好朋友,几年前我们俩在一起工作,经常一起出差,每次临走之前,他总会换上一些零钱,装在衣服最顺手的口袋里。每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从地下通道走过时,他都会给遇到的残疾人一点钱。而那时,我并没有这样做,甚至对他这样小小的“善行”感到好笑。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他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给钱,那老人慈祥的面孔顿时让我想起了不在世的爷爷,心里一阵莫名的感动。我随即在自己的口袋里摸钱,但遗憾的是翻了几个口袋,却没有摸出一块钱来。这时,我朋友看到了我的行动,他转身又给了那老人一次钱,并指着我对他说:“这个是他给你的!”老人一边接钱一边冲我道谢,还说了好多祝福的话。我当时感觉脸发烧,羞愧难当。后来我感悟到,我错在还没有养成行善的习惯。
行善没有固定的模式,给人方便就是行善。我的办公室在一个机关大院里,那里的管理很严格,由于离家不太远,我每次上班都是步行,但这里凡是步行进门的人,门卫都会很严肃地询问一番,要看证件,问你找谁等。时间长了,总会让人不舒服。有一次,一个新来的职员就为这事还和门卫吵了起来,恰好被我碰上了,就前去给他们劝说。那次我和年轻门卫多聊了一会,才知道这些小伙子们也不容易。后来,我就开车上班,因为车上贴有《通行证》。这么做,就一个原因,不给那些年轻人添麻烦。
行善的最高境界是在接受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真正的行善是不需要别人说谢谢的。曾经看过一个人的博客,说他经常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一个坐着轮椅卖报纸的老人,轮椅的后背挂满了各种报纸杂志,老人看起来异常的瘦小。有一天吃晚饭时,他无意中和家里人说起了这个卖报纸的老人,爷爷就给他讲了老人的故事。这个老人年轻时当过兵,他的腿是在一次抢险中受伤致残的。他一生鳏居,无儿无女,后来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来了城里,他不愿连累别人,就开始试着在轮椅上卖报纸。爷爷让他每天下班遇见老人时,为他带买两份报纸。后来,他爷爷去世了,他依然每天下班买老人的报纸,他已习惯了这个善行。
行善也是我们的机会。在公交车上,遇见老人、孕妇的次数不是很多。偶尔遇到了,你就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这个举手之劳,会让你赢得人们的尊敬,使你成为文明的人、高尚的人。你这么做,也为促进社会文明带了个好头。想想你年迈的父母也会乘车,你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老人,大家都争先行善,最终,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当然了,有些事,不是大事,恰恰因为太微不足道,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我也曾想,自己是个穷人,常常囊中羞涩,行不起大善,但我想小善积多了,也是大善,这就和存钱一样。当行善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