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服“从众心理”

克服“从众心理”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所以有些人就专门利用这个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当然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这也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使人缺乏主观能动性与独立性,通常这一类的人对于事物缺乏独立的思维与对比。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生活中,有些事可以随大流,有些却不能,所以一定要克服“从众心理”。

克服“从众心理”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随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

——《古兰经》(2:208)

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所以有些人就专门利用这个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我们常见到的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一般的普通事,但也会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而引起轰动效应。许多人不管这件事是真是假,只要有很多人竞相传播、议论,自己就跟着盲目参与。当然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这也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

《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随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2:208)伊斯兰提倡理性,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反对盲目跟随人群。尤其在信仰方面的盲从,就是迷信。《古兰经》说到穆罕默德B时,这样描述:“你们的朋友,既不迷误,又未迷信。”(53:2)

“从众心理”使人缺乏主观能动性与独立性,通常这一类的人对于事物缺乏独立的思维与对比。例如时下买房热,有好多人都是跟风的,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现有的房子低价卖了再跟风买新房,难道所有人都真的需要买房?要克服从众心理,首先必须凡事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与思维趋势,不能将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到自己的身上,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件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自己真的有这个需要,还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了?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曾作过一个实验:他请了几个大学生志愿者做他的实验对象。还有其他5个人是事先串通好了的假试者,即我们俗称的“托儿”。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一样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但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结果,只有24%的人是按自己的判断回答的,而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当然,他们并非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生活中,要使一个人相信并坚持自己的判断还真不容易,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寻求认同,可是,如果过分求同,就可能使我们失去创造力。

从众心理和“旁观者效应”一样,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不独立思考,不动脑子。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只要有几个人围观,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人仰头站在马路上,后面的人便停了脚步,也抬头向天空中望去,随即看天空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都不知道在看什么,天空中也没有什么异样。后来,第二个人终于忍不住,问第一个人:“你在看什么?”他说:“我没看什么,我流鼻血了„„”

一般来说,女性有从众心理的人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从众行为体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从众心理往往会给人造成时间、金钱、精力等多方面的浪费。例如看到好多人都在排队买某商品,自己也忍不住跟着买了,结果是花钱买回来一些没用的东西。听到好多人都在议论一个小道消息,自己听到了,也不管真假,也不去调查,就把刚刚听到的“闲话”再传给别人。这样做会无意中伤害别人,也让自己稀里糊涂犯错误。

生活中,有些事可以随大流,有些却不能,所以一定要克服“从众心理”。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或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或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保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选择,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