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有用的话
信士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说正话。
——《古兰经》(33:70)
人人都会说话,人人都懂一些“说话的艺术”,但却很少有人留意,有时不说比说更高明。有些人专爱说一些道听途说和没影的闲话,云里雾里地瞎吹嘘,自己感觉很过瘾,殊不知,说那些没用处的闲话,既伤害别人,也对自己没好处,给自己养成了一个不说正话的坏习惯。这些说话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的人,凡是正人君子都会退避三舍,不屑与之为伍。
《古兰经》说:“信士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说正话。”(33:70)根据这段经文,伊斯兰认为说话是很重要的,所以,穆斯林严格要求自己要管住三寸不烂之舌,谨言而慎行,当说的说,不当说的最好禁言。《古兰经》说:“他每说一句话,他面前都有天使当场监察。”(50:18)又说,“当他们听到恶言的时候,立即退避,他们说:‘我们有我们的行为,你们有你们的行为。祝你们平安!我们不求愚人的友谊’”。(28:55)穆圣说:“信仰安拉与末日的人,要说好话;否则,谨言。”又说:“一个人的正信端正,必待于心的端正,而心的端正,又待于嘴的端正。”又说:“保护口舌者,才达到信仰的真境。”又说:“言多者,错多;谨言者,自安。”
俗语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所以,中国人历来认为说话不是小事,凡是说出去的话,都是要负责的,所以不说则已,说就要说正话。晋·傅玄的《口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言辞不当与不慎会给自己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根据《隋书》卷五十二载:贺若弼之父敦,是一位武将,因言语不慎被宇文护陷害致死。就这样,一位名将,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他在临刑前,把贺若弼叫到跟前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目的就是让贺若弼记住口舌之祸的灾难,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辙。贺若弼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悲剧,言辞果然十分谨慎、行事低调。武帝死后,太子即位,便将议论过他的乌丸轨诛杀,而贺若弼却因言语谨慎逃过了一劫。可以这样说,趁一时的口舌之快招致杀身之祸的故事各朝各代都有,只是人们不长记性,所以,类似的悲剧就不断地重复上演。
有个故事,说有一天智者的弟子慌慌张张地跑来,气喘吁吁地说:“老师!我要告诉您一件事!”智者淡淡地反问:“你要说的话,先用那三个筛子筛过吗?”弟子摸不着头绪问:“什么筛子?”智者说:“第一个筛子是‘建设’,你要说的话很重要吗?有没有什么建设性?”弟子犹豫了一下说:“没有建设性,也不重要。”智者又说:“第二个筛子是‘事实’。你要说的话,是真实的吗?”弟子说:“我不敢确定,我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智者接着说:“第三个筛子是‘善言’,你要说的话,是与人为善的好话吗?”弟子抓抓头不好意思地说:“不„„刚好相反。”智者微笑地说:“既然如此,我相信你没有话要说了。”
人的嘴巴有两种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人的话也有两种,一类是该说的,另一类是不该说的。有些话本身没错,但是假如你说错了地方,那也是要命的。小时候听阿訇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只乌龟,因为天旱找不到水喝而口渴难忍。这时正好飞来了两只仙鹤,乌龟就哀求仙鹤带它到远处的池塘去。两只仙鹤想了一个办法,让乌龟咬住一个木棍子,它俩用嘴衔着这个木棍子带上乌龟飞行。当他们飞过一个城市的上空时,乌龟忍不住对仙鹤说:“这是什么地方?”乌龟的嘴一张,便从空中掉了下去,结果被人拣去宰了。
世上那些愚笨的人就像这只乌龟一样,都是因为口舌不谨慎,给自己招来了灾祸。聪明人慎言,谨防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争执,大部分不都是那“多说的一句话”引起的吗?人难免有情绪,但话出口前,先缓一缓,用“建设”、“事实”、“善言”这三个筛子筛过再说,遗憾必定能大大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