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偈颂,无论其内容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宣扬佛法。比如大乘瑜伽行派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其实都是按诗体分行的佛学著述。许多佛经中的偈颂,都很富有哲理性。如《般舟三昧经》偈,是这样说的: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按照佛教的说法,心为一切法之根本,心恼故众生染,心净故众生净。好比明镜,其体空净,能映现万端。学佛者若能整肃身心,远离恶因缘,减少六根污染,便能自拔于淤泥。
“解脱”是佛教徒所苦苦追求的,佛经中亦有解脱偈颂:
流转非一生,走去无厌足。
正觅屋住处,更生生辛苦。
今已见汝屋,不复更作屋。
一切脊肋骨,碎折不复生。
心已离烦恼,爱尽至涅槃。
按照佛教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好坏,都有前因后果,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佛偈云: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此偈所说的道理,分明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有宿命论之嫌,却将因果报应阐述得清清楚楚。
偈诗虽为出世之作,但也有许多偈语难以免俗,倾注了对人生、对社会的关注。
如法演禅师开悟偈云: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又如大梅法常禅师示法偈云: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再如志勤禅师参访沩山灵祐,因见桃花而悟道,作偈云: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上述偈诗,或是禅师自身开悟,或是禅师对人示法。所用的手法,有的是象征,有的是暗示,有的是比喻,让人们自去领悟,自去体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