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①求诸欲人②,常起于希望。
诸欲若不遂,恼坏③如箭④中。
【注释】
①趣:同趋,趋向、趋附。
②欲人:充满欲念的人。《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③恼坏:愤怒,怨恨。《大智度论·释初地菩萨》云:“我心欢喜,不恼不没。”
④箭:指欲箭。《一切经音义》云:“欲箭:欲心与境相应,如箭之中心。”
【出处】
此偈出于《俱舍论》第一卷。这是俱舍宗的根本法典,为古印度世亲所著。相传世亲讲说了一切有部的圣典《大毗婆沙论》,又作六百零七偈,综括要义,后又应学者要求,以散文解释,于是便写了此论。
【赏析】
佛教对“欲”持严厉的批评态度。《俱舍论》明确指出:“欲,谓希求所作事业。”《增一阿含经》则是这样说的:“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因为贪欲与其说会给人带来希望,毋宁说会给人带来永不满足的烦恼。所以《月上女经》断言:“有欲心者无解脱。”但是,凡夫俗子,免不了被欲念所诱惑,一旦沉湎于奢侈的物质享受,或者放纵情欲,就会被欲之迷雾翳目障心,入于庸俗,趋于贪婪,熄灭了智慧之光,永远也难以明心见性。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贪欲和情欲,也就没有了烦恼和痛苦,不再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会为身处逆境而心灰意懒。《华严经·净行品》说:“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欲箭若能拔除,当然就会心平气和,安然无事;但欲箭是射在心中的,不仅不易拔除,而且一不小心,就会使人倒向欲尘。怎样才能洗去欲尘,还我清净之心呢?《智度论》的方法是:“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按照佛教的观点,只有修行禅定,才能摆脱欲魔的纠缠。我们都知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的道理,就让这首“止欲”的偈诗去晓喻世人吧!
但欲望人人都有。即使想“无欲”的人,本身就怀着一种强烈的欲望。当然,人的欲望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想当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名扬天下,有的想权倾一时,有的想得博士学位,有的想娶美貌妻子……只要你的欲望不妨害他人、不危害社会,那别人就无权干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