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①本无树,明镜②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
①菩提:佛教指断绝世俗烦恼而获得解脱的智慧。
②明镜:明亮的铜镜。此处比喻心。
【出处】
此偈出于《六祖法宝坛经》。经中说:慧能寻师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听说弘忍住于黄梅(今属湖北)双峰山,便前去充当寺中碓(duì)房舂(chōnɡ)米的火头僧。唐高宗咸亨年间,弘忍要挑选一个衣钵传人,让门下弟子各出一偈(图十一)。当时夺标呼声最高的神秀,率先写下一偈。大字不识一个的慧能,听人念诵了神秀所作偈诗,便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他认为神秀虽为大师兄,但并未彻底领悟佛理,便口诵此偈,请人亦题于壁。
【赏析】
图十一 弘忍为求法嗣让门下弟子各作一偈
慧能是唐代著名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属北京)。唐初,父被贬谪,徙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三岁丧父,长大后,砍柴为生,以此奉养母亲。后听人讲解《金刚经》,觉得很有道理,便到弘忍门下充当行者。弘忍看了他的这首偈诗,认为他已彻见本性,领悟了禅的真谛。因为偈中鲜明地表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根本上否定了物质世界和心的存在。显然,这首偈诗符合佛教“色即是空”的旨趣,远比神秀之偈得佛教教义。所以,弘忍认为慧能已具备做自己衣钵传人的条件,便秘密地向他传授禅法、法衣。尔后,慧能因法辈较低,害怕别人夺走法衣等,便回到岭南,混迹市廛(chǎn)十多年。后遇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落发受具足戒。不久,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顿悟”之说,宣扬“见性成佛”,与神秀在北方宣扬的“渐悟”之说,为当时禅宗的两大学说体系,世以“南顿北渐”“南能北秀”称之。
慧能宣扬的“顿悟”,强调修持者不用追求任何形式,也不用长期修习,只要突然领悟自己本有的佛性,就能立刻成佛。“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心性本净,佛性天生,所以慧能主张学佛者不必经过繁复的形式和方法,只要顿时大彻大悟了,就能进入佛的境界。这种说法,与神秀认为的“佛性人人都有,由于客尘所遮,便要经常拂拭,进行修习,才能成佛”的观点完全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