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胜鬘经序①

胜鬘经序①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胜鬘经》者,盖方广②之要略,超升之洪轨。据说《胜鬘经》有三个译本,慧观所作的序、吉藏所作的《胜鬘宝窟》所据为求那跋陀罗译本。唐武后时,菩提留志三藏所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名《胜鬘夫人会》,为此经异译。据说东晋安帝时,昙无谶三藏曾译《胜鬘经》,名为《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经》,已经失传。他经锡兰、广州而来到华夏,刘宋元嘉年间于今江苏丹阳翻译了《胜鬘经》。

释慧观作

《胜鬘经》者,盖方广之要略,超升之洪轨。欲其为教也,创基覆篑而云峰已构,冲想一兴而渊悟载豁,言踰常训,旨越旧篇。故发心希圣而神仪曜灵,归无别章而叹德斯备,诚感声发而尊号响集;然后勒心切戒,旷志僧那,善摄靡遗,大乘斯御;驰轮幽辙,长驱永路,期运克终,诞登玄极。玄极无二,故万流归一。故曰三乘皆入一乘,所谓究竟第一义乘。[1]“一”诚无辩而义有区分,名由义生,故称谓屡转。三五之兴,盖由此也。尔其奥也,穷无始之前以明解惑之本,究来际之末挹泥洹之妙。文寡义丰,弥纶群籍,宇宙不足以拟其广,太虚不能以议其量。渊兮其不可测也,廓兮其不可极也!将求本际之源、追反流之极者,必至于此焉。

[校注]

①选自《出三藏记集》卷9(CBETA,T55,No.2145,p.67)。

据说《胜鬘经》有三个译本,慧观所作的序、吉藏所作的《胜鬘宝窟》所据为求那跋陀罗译本。唐武后时,菩提留志三藏所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名《胜鬘夫人会》,为此经异译。据说东晋安帝时,昙无谶三藏曾译《胜鬘经》,名为《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经》,已经失传。

释慧观,俗姓崔,清河人。十岁时就以知识渊博、见解精辟驰名。弱冠之年(20岁)出家,四处游方、学习佛法。后来师事慧远法师。听闻鸠摩罗什入关的消息后,北上投入门下。当时人称赞:“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为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他著的《法华宗要》受到罗什高度称赞,并要求他在江汉之间弘通。罗什去世后荆州将司马休之为他建立高悝寺,使佛法大弘于荆楚。后来回到京都,驻锡道场寺。七十一岁圆寂。传世著作颇多。

②方广,《胜鬘宝窟》中说:“方广者是大乘经之通名也。……理正为方,文富为广。又一乘无德不包曰广,离于偏称方。古注云:真解无偏为方,理包无限称广也。”

③篑,kuì,盛土的筐子。“创基覆篑而云峰已构”,意思犹如“才一发心即成菩提”,表示教义圆满。下一句意思相似。

④疑此处脱落“而”字。

[释评]

[1]从“发心希圣”到这里,是对经文各章(尤其是前五章)内容的概括;以下是赞叹;后面一段叙述译经情况。从这一句话来看,慧观和吉藏一样,都把“一乘”判为《胜鬘经》的主题。他们可以作为三论宗推崇“一乘”的代表。《续高僧传》中说慧可在达摩处“从学六载,精究一乘”,可见禅宗对“一乘”的推崇。其他,天台、华严、慈恩各宗推崇“一乘”,各有文证,不烦列举。

司徒彭城王,殖根遐劫,龙现兹生,依迹上台,协赞皇极,而神澄世表,志光玄猷。闻斯幽典,诚期愈旷。凡厥道俗,莫不响悦。请外国沙门求那跋陀罗,手执正本,口宣梵音,山居苦节,通悟息心。释宝云译为宋语,德行诸僧慧严等一百余人,考音详义,以定厥文。大宋元嘉十三年,岁次玄枵,八月十四日,初转梵轮,讫于月终。公乃广写云布,以泽未洽。将兴后世,同往高会道场。故略叙法要,以染同慕之怀云尔。

[校注]

①求那跋陀罗(功德贤),中印度人,受尊为“天竺三藏”。他经锡兰、广州而来到华夏,刘宋元嘉年间于今江苏丹阳翻译了《胜鬘经》。

②宝云,西凉州人,晋隆安初年,远游西域,与法显、智严前后相随。他对天竺诸国所有的灵异、音字诂训,无不了解。回长安后,随禅师佛驮跋陀罗修习禅道。后住道场寺译经。见梁僧佑《高僧传》。

③慧严,姓范,豫州人。博晓诗书,十六岁出家,精炼佛理。后来跟随鸠摩罗什受学。宋高祖很敬重他,文帝因他而确立对佛教的信心。他与慧观、谢灵运等为《大涅槃经》加了品目,改了文过于质的地方。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卒于东安寺,寿八十一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