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包容的后果

不包容的后果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上的所有极端、冲突、矛盾、争论和争斗,都是因为不包容造成的。印度人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容易做出极端的定论来评价万物。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自己的缺点,培养关心、包容、忍辱、宽恕和接纳的无限之爱。印度人的思想原本很单纯,但后来因为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发生冲突,直接影响了印度人的思维,导致很多争斗与争论。

1.不包容的后果

世上的所有极端、冲突、矛盾、争论和争斗,都是因为不包容造成的。譬如:释迦牟尼佛尚未诞生之前,印度有自己的信仰,即印度教。当时没有邪正、外道之说,因为只有一种思想、一种信仰,那就是印度教的思想。后来释迦牟尼佛出世,创造跟觉悟有关的精神教育,自那时起,佛教主张跟印度教产生冲突和对立,产生了外教与正教之说。从法本性的角度而言,没有邪与正的区别,所谓邪正皆属极端倾向,是不圆融的理解。佛的智慧是远离戏论、极端,不倾向任何思维、行为。但从人的角度讲,则有很多你我、自他、好坏之分别,从而产生教育和宗教的派别之说。

有人问:中观见地里有一名词为离戏,那什么叫“离戏”呢?所谓离戏就是本性,就是描述万法的本质。离戏就是远离所有戏论,个人认为对或错,也谓戏论;极端执著于存在或者不存在也是戏论,极端执著于常见或是断见也是戏论。一切定夺都是凭自己的思维而判断,也凭借自己的双眼所见、两耳所闻而决定。那么自己靠得住吗?答案是:“我们的心如夏季的天气,时而高兴欢乐,时而愤怒悲伤,非常靠不住。”

我们在患黄疸病时,眼前的所有事物都会变成黄色或红色,就连雪山也会成为黄色,所以说眼识是有错觉的,靠不住的。所谓的“黄色雪山”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因为我们的病,污染了视觉,把它错看成黄色,是我们自己的眼识有问题。既然眼识会有错觉,那么鼻识、舌识、身识等其余五识自然也有错觉。本教《中观论》云:“远离所有戏论,此时虽无中边,此亦称为中观。”远离八戏论,即生、灭、常、断、去、来、一、异。认为生或者灭,执著常还是断都是戏论,都是分别意念状态,是含有杂念的思维。

印度人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容易做出极端的定论来评价万物。他们把佛法与印度教当做对立物,从而产生很多邪正、好坏等是非曲直。如果人们缺乏包容心和理性,不管在生活还是在工作、学修方面,都会造成不好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相处不好,产生冲突、矛盾,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包容心之故。如果有了包容心,就能容纳很多人的缺点,使自己学会关心、关爱以及照顾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可、赞叹与肯定。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自己的缺点,培养关心、包容、忍辱、宽恕和接纳的无限之爱。只有认识真正的自己,才能打破自我;打破顽强而固执之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我们为了认识自己,必须修炼理智和仁慈,培养人格素质,逐步融化人格。如果自己的思想里存有自私心,为了保护自己,过于偏袒自己,排斥他人的思想,则会给解脱、觉悟造成障碍,佛教经典中称其为细的烦恼障。我们需要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我们还要创造美好的生活奇迹。但不能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不能因为我们的快乐,夺取他人的快乐。人不能太自私,应该懂得包容、宽恕、尊重他人。有理智,才能发现苦乐之源,理解别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先要发现所谓的自己,是常见还是断见?是有还是没有?是大还是小?是这个心和身体还是心身以外的东西?这些需都要我们慢慢地品尝、发现。

所有的执著、妄念以及放不下,都是由我们的心所操纵,身体、语言成为它的奴仆,生生世世为它卖命效劳,这叫做自我。如果我们要消除执著、妄念,首先要了解固执、顽强的心,其次慢慢加以驯服。自己要调整好心态,就得发现何谓心?心是从何而来?如今是什么状态?以后会怎样?仔细地研究、观察心的变化、动念以及细节部分。

印度人的思想原本很单纯,但后来因为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发生冲突,直接影响了印度人的思维,导致很多争斗与争论。其思想造就小乘与大乘、外道与正道等强烈的宗派争斗、争论,引起了佛法与印度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间接导致佛教在印度逐步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