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没有觉知心?
萧平实还有一个自己给自己打耳光的习惯。不信请看:
他不止一处地说“成佛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阿赖耶识谁也灭不了它,佛也灭不了它”。
这些都是从他的嘴里出来的话。
后面又说“佛说的涅槃没有觉知心”,“如果觉知心可以入涅槃的话,涅槃之中就变成仍有觉知,那就不如四禅四空定的寂静了”。又说什么“用觉知心,觉醒心,一心不乱去入涅槃的话,三法印就要改变了,因为佛说涅槃寂静”,“如果觉知心可以入涅槃的话,这个涅槃一定不是佛说的无余涅槃”。
前面说涅槃仍然有阿赖耶识(不等于死),紧接着又否定自己的观点,说涅槃没有觉知心(等于死尸)。既然涅槃后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觉知心又是什么呢?阿赖耶识既然无“觉知”,为何名为“识”呢?阿赖耶既称为“心”、称为“识”,就是有觉知的,若无觉知为何称“心”、称“识”?如果有“心识”而无觉知,和木石佛像有何区别?说什么“佛说涅槃寂静”,难道“寂静”就是无意识吗?有心就不能寂静吗?若有心不能“寂静”的话,那有心的众生永远寂静不了,只好对庙中泥佛石菩萨讲寂静。把小乘之“无余涅槃”的概念拉到大乘的成佛问题上,也是驴头对不上马嘴。须知成佛是“无二涅槃”,而不是“无余涅槃”。分不清这两种概念,只能表明其对佛法的无知,还哪有资格谈佛法?
“涅槃”一词的含义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小乘的“涅槃”指破除三界烦恼障之后的思想寂静状态,意为“寂灭”。“寂”指思想寂静,“灭”指烦恼息灭,烦恼虽然息灭了,但心识不会断灭——这是佛教不同于外道断灭论的特点。而大乘的“涅槃”指虚妄分别的断灭。此虚妄分别心不是自然地消亡,而是觉知心中所生智慧进行简择破除而使其息灭,故称“择灭无为”。无智慧简择,虚妄分别怎么息灭呢?
萧平实一方面主张成佛后“阿赖耶识永存”,这就堕入了阿赖耶外道的常边;又说涅槃后无觉知心,复堕于断边。虽然唯识论持阿赖耶识之说,但“八地舍名,十地舍体”,即七地破除我执后,阿赖耶的名称已不存在,从八地到十地未成佛称“异熟识”,成佛时八识转智,异熟识的识体也已不存在了,佛地岂能有“永存”的阿赖耶识?如果说佛地的“圆镜智”是阿赖耶转成的,因此认为“阿赖耶识”是“常住”识的话,那么,佛地的妙观察智由第六意识转成,为什么说佛地没有第六意识呢?如果佛地没有第六意识的话,佛地也同样不能有阿赖耶识。
唯识家也从不承认成佛后有阿赖耶识。如果说诸佛的圆镜智是阿赖耶转化的,因此认为圆镜智就是阿赖耶识的话,那由矿石炼成的金银为什么不当被作矿石而当作金银呢?把八地前的阿赖耶识、成佛前的异熟识和佛的智慧当作一体,而说阿赖耶永不息灭,犹如狗转生为人时,仍然把此人当作“狗”一样荒唐可笑。大乘佛教无论中观家或唯识家,都一致认为成佛不是意识的断灭,而是意识转为净识——即佛的遍知智体。如果成佛后没有觉知意识,就和泥佛、石佛没有差别,如何肩负利乐众生的重任而“尽为来际”呢?动物尚有觉知心,如果佛没有觉知心,那么佛连动物都不如了,修成“无知白痴佛”还有什么好处?除了萧平实之类的白痴,谁也不会把佛当作没有觉知心的泥石偶像。我们宁愿做有意识灵感的人类,也不愿意做无意识灵感的石佛、泥菩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