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一些无知偏见和恶毒攻击言论的反驳

对一些无知偏见和恶毒攻击言论的反驳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藏传佛教将尊师重教视为入道之门,也只是忠实地履行了佛祖的教导,并没有自创的成分。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时有一富家女子上前制止其行,并说服其父母,慷慨解囊,捐助金银财宝。法师居住处干旱缺水,为道场除尘,常啼与五百求法女子,作出了自刺其身血,洒血压尘的感天动地的壮举。藏传佛教是务实性的宗教,从理上推,藏传佛教“视师如佛”的理由是完全成立的。

对一些无知偏见和恶毒攻击言论的反驳

一、有人说,“密宗和表象佛教一起,刚刚传入西藏的时候,密宗就被许多藏人所反对,研究历史的人往往笼统地归结为‘佛苯之诤’,其实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反对密宗,而不是反对佛教的”,又说,“研究西藏历史的史学家往往将藏人反对印度传来的密宗,笼统的归结为‘佛苯之诤’,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这些言论真是新奇而耸人听闻!

说什么“密宗和表象佛教一起,刚刚传入西藏的时候,密宗就被许多藏人所反对”,请问什么叫“表象佛教”?所谓“许多藏人”当时信的是什么教?

说什么“有一部分人是反对密宗,而不是反对佛教的”,请问:佛教密宗传入之前,藏地有佛教显宗吗?请举出密宗传入之前的西藏显宗佛教教派、经典、寺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说什么“藏人反对印度传来的密宗”,难道还有非印度传来的密宗、非印度传来的佛教吗?

还有,说什么“笼统的归结为‘佛苯之诤’,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看来这位想推翻一切历史结论的先生,一定有称得上“既科学又严谨”的观点和该观点得以成立的非想象的、真实的、充分的历史事实依据。但从其所发表的上述言论来看,并不怎么“科学”和“严谨”,倒像浪漫主义小说。

二、有人说什么“密宗的密法必依赖于上师的传授,也因此,特别强调上师的作用,往往尊崇上师超过佛者,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四皈依”的现象”。

照此人的说法,密法必依赖于上师的传授,显法就可以用经典自学,不需要依赖于上师的传授。如果有经典教材就可以不依赖于上师的传授,学生可以自己获得知识学问了。如果是那样,世界各国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不需要教师、教授了。甚至,所有的学校都可以解散了。

佛教历来所重视的“法有法脉传承,戒有戒脉传承”的教义皆离不开传法的法师、传戒的戒师,照此人的说法,这一切都有依赖上师的邪教之嫌而因予以废除。

如果尊师重教、强调上师的作用、尊崇上师超过佛者是错误的话,也是教主释迦牟尼佛的过错。藏传佛教将尊师重教视为入道之门,也只是忠实地履行了佛祖的教导,并没有自创的成分。

在不懂佛教的人们眼中,藏传佛教尊师显得“过分”,但和记在佛经上的佛陀教导相比较,藏传佛教在师道修养上远远不够。

空口无凭,在此我将引证佛经,以证明藏传佛教尊师的合法性。

在引证的经文中,我一不引用藏密经典之语,二不引用未译成汉文的佛经语,只从九部较流行的宝积、法华、涅槃、般若、华严等汉文佛经中摘录有关师道的佛语若干条和拜师求法的菩萨故事二则,如下所示:

《华严经》:

入法界品三: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男子,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海云比丘告善财言:“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生命,无所藏积。”

离世间品三: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道行般若经》:

分别品十三: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

善知识品: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佛言: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累教品: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妙法莲华经》:

序品: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法师品: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圆觉经》: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住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生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大般涅槃经》: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佛经中拜师求法故事:

一则:妙色王为求法财,宣令“谁能有法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时毗沙门天欲试其诚,化作可怖夜叉相,来到王宫说:“谁欲闻法,我当为说。”王喜,设座求法。夜叉曰:“若于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二则:久远时有一菩萨,受天人梦中指引,求索大法。因遍求不得而常悲伤啼哭,故得名萨陀波伦(常啼),后经天人指点,去乾陀越国,拜昙无竭(法上)菩萨求法。天人曰:“昙无竭乃汝多世之师,汝当舍其所有,供养于师,定当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常啼自思,自己贫穷,无资供养,便想卖身求财作供养。途中沿街叫卖,无人顾盼。释提桓因欲试其诚,化形婆罗门,对常啼言:“今我作大祠,与我人血、人肉者,当付巨资。”常啼便持刀剜肉、放血,欲售予婆罗门。时有一富家女子上前制止其行,并说服其父母,慷慨解囊,捐助金银财宝。富家女及其父母、众侍女五百余人一并随从常啼,去向昙无竭求法。法师居住处干旱缺水,为道场除尘,常啼与五百求法女子,作出了自刺其身血,洒血压尘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常啼依止法上菩萨求法的故事出自汉文《道行般若·萨陀波伦菩萨品》及藏文《般若八千颂·常啼品》。在藏传佛教中常啼菩萨是拜师求法的榜样,提倡“求法如常啼”的精神。汉传佛教古贤圣也同样重视师道,如《慈恩寺传·八》曰:“闻道必犹波伦之归无羯。”

藏传佛教的“四皈依”是佛教密法务实的一个特点。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上师是三宝之聚:上师代佛传道故是佛宝,上师身上具备法脉戒脉故是法宝,上师是依教修行的佛教弟子故是僧宝。上师是“三宝之聚”的地位是佛陀规定的,见于续部佛经。说什么“‘四归依’和‘三昧耶戒’是密宗上师自创”,纯属不懂佛学教义者的信口开河。

藏传佛教是务实性的宗教,从理上推,藏传佛教“视师如佛”的理由是完全成立的。被称作三宝的“佛宝”是指传法度众的觉悟者,“法宝”指从佛一脉相承的智慧和善德,并非经典,“僧”是梵文“僧伽”一词的省略,其意为“向善者”,即“善众”,指佛门四众弟子,并非专指“出家男女”。“僧宝”不是指一般僧人,具备开悟等八个条件者才是见道以上圣僧。佛陀在世时,毫无疑问,“皈依佛”就是皈依佛陀本人。佛并非上帝式的抽象存在,也非神鬼式的无形存在,佛的法身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于人类的慈悲善行,《法华·法师品》云:“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道行般若·累教品》云:“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佛灭度后掌教、传法、授戒等事都是通过具法脉戒脉的具体的活人实现的,汉传佛教也不例外。这类佛的事业靠寺庙中的金佛泥菩萨是办不成的。佛教的载体是人而不是金佛泥菩萨,法是通过活人传承的精神道德文化,不是保存在经文中的死知识。因此,藏传佛教将传法传戒、使自己直接受到教益的教师法师视为现实的佛而敬其如佛的传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比那轻人师而重金佛泥菩萨,将“佛”理解为无形的神鬼而皈依祈祷的某些教派高明千万倍。“尊师求法,不惜生命”是佛陀的教导,前已例举经文为证。如果这是“邪教”的表现的话,毫无疑问,不但是藏传佛教,整个佛教都成了“邪教”, 而释迦牟尼也难以逃脱创建“邪教”的罪责。

三、有人说什么“密宗的上师为了控制弟子,自创了三昧耶戒。密宗的上师自创的戒律真的是控制弟子精神意志的绝佳手段”。

这位欲贬低密法的无知狂徒违反了一条最基本的事实,即凡是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否则就不是宗教。凡是戒律法规都有控制和规范信徒身体、言论、思想行为的作用。佛教是止恶扬善、净化人心的宗教。它的止恶扬善、净化人心的宗旨均体现在它的戒律和法规系统中。

佛教以戒十恶扬十善为基础制定了三戒,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在家男女居士受八戒,出家沙弥三十六戒,比丘二百五十三戒,比丘尼三百六十四戒,菩萨戒共56条,密乘戒33条,共计750条。戒律对具真信诚信的弟子来说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佛说:“生命可失,戒不可失。”不信则已,信则必须守持戒律。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同样,持戒也是学佛的根本。如果用戒律法规约束人的思想行为也是所谓“邪教”的特征的话,世界上的一切宗教皆可被划为“邪教”。

四、所谓“披着正统宗教外衣,修法秘密,信众常常遭到虐待或性侵犯”。

在藏传佛教中没有规定修密法者可以胡作非为、虐待妇女或进行性侵犯。如果在社会上发现有披着宗教外衣,打着修法秘密旗帜,进行此类违法活动的应付诸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制裁。藏传佛教本身则无力制止形形色色的违法活动。

五、所谓“敛收钱财”的罪名也安不到藏传佛教身上。

出于自愿的供养,如给孤独长者将自己的以金砖铺地的代价购得的园林献给佛陀及波斯匿王,将价值五千金币的袈裟献给佛陀的故事,凡略知佛教历史的人都应知晓。《涅槃经》中有悬赏半壁江山招请灌顶师的故事,《般若经》有常啼菩萨卖身求法的故事,《贤愚经》有妙色王供养妻子儿女的故事,“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供养诸佛”之语在佛经中到处可见。因此,藏传佛教接受正当的供养,并没有违背佛陀教义,而是完成施主植福田的善愿。至于那些非正常的巧取豪夺和诈骗钱财行为则属违戒违法行为,不能怪罪于藏传佛教。

六、所谓“借司法诉讼打击批评者”,所谓“力图渗透公共权力架构,以扩大其影响力”等所谓“邪教条件”,这些评语更适合于世界上的哪些宗教、哪些政党?请邪教鉴定家们自己考虑。

七、有人又说什么“西藏密宗的上师虽然好说‘苦、空、无我’,可是,其传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世间的利益”。

此人连佛教基本教义都不懂,还敢谈论佛教,真够勇敢!

所谓“无常、苦、空、无我”是佛陀初次说法时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中的“苦谛四相”,并非西藏密宗上师的杜撰之法。佛教上师讲“无常、苦、空、无我”也有错吗?至于个人具体的动机目的,也许有各种各样,但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如何断然确定“传此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世间利益”的呢?那么,请问你说此话的主要动机目的又是什么呢?

八、有人说:“中国佛教中所谓‘净土宗’是波斯太阳崇拜的产物,而‘禅宗’则是以‘迦旃延佛’为皈依对象的印度外道的支流,并且其教义糅杂了婆罗门教、胜论派等外道的教理,再用佛教名相包裹起来的。”

这种观点和“密宗佛教来源于印度教”的观点一样荒谬绝伦。汉传佛教“净土宗”有“净土三经”等无可置疑的佛经根据,怎能说是“波斯太阳崇拜的产物”呢?“禅宗”的“禅”是“禅定”之意。戒、定、慧是三乘佛教的根本教义。佛教的最高目标是觉悟(佛)真理,而觉慧源于禅定。如果“禅”也成为“外道的教理”的话,佛教还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呢?这种歪曲事实的言论,若是出自没有信仰或者反佛教的那些人的口中,该当别论,如果出自佛教信众之口,那是毁灭善根之谤法罪,为佛戒所不容。

藏传佛教内部新旧教派之间,虽在思想正见方面有分歧,有时也有激烈的争论,但均属正常的学术见解范围内的争论,并未形成教派之间的不和和矛盾斗争。

藏传佛教对待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也同样抱着互相尊敬、友好相处的态度。一个奉行和平宗旨、与世无争的宗教,如果内部争论不休,也不能和别的宗教和平相处的话,不是显得自相矛盾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