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论中的“两种佛性说”

经论中的“两种佛性说”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种佛性”说,不是信口开河。从钝根、锐根的种类角度称佛心为“佛种”。佛性或佛心是成圣、成佛的种子,如植物的种子,也称“佛种”。“修习所得性”也称“正受所得种性”、“长种性”。简而言之有两种:自性本有种和正修所得种。种性有两种,即自性具种和增长种。

经论中的“两种佛性说”

“两种佛性”说,不是信口开河。除非打着佛教旗号,冒充“学者”的诈骗者,真正的佛教善知识,都在口说笔书时坚持佛教学术界恒定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说话要有佛教经论的依据。否则,就被看做是胡编瞎说。

佛教思想法脉的江河滚滚长流,历经2500多年,未被外道邪说所吞噬而至今仍然是浇灌无量众生福德心田的一股清流,其根本原因就是无数信仰纯真的法脉继承者前仆后继地坚持佛教经典思想原则的奋斗结果。现今虽有众多魔罗遗众,抛掷垃圾,污染清流,但是改变不了源远流长的佛法万里江河的清净本质。

梵文“DHADU”一词,藏文译作RIGS 或KAMS, 译成汉文有“心”、“性”、“种”三种意思,其中“种”有“种族”和“种子”两种含义。

“心”、“心续”即能知能感的光明心续——智能体。心的本具清净性和去染还净的可能性,构成了“本具”和“习成”两种佛心;“性”是自具异他的“性能”、“性质”,从法性角度讲,心性本空就是“佛性”。从钝根、锐根的种类角度称佛心为“佛种”。佛性或佛心是成圣、成佛的种子,如植物的种子,也称“佛种”。

“两种佛性”说是大乘经论的一致的说法。

如《弥勒五论》的其中三论里,就明确指出了:入三乘道者,存在“自性住”和“修习所得”两种佛性。

如弥勒《无上续》或称《佛心论》(或译《宝性论》)中说:

犹如宝藏与果树,种有两类应知悉,无始以来自性住,以及正受无上品。

文中“自性住”指无始以来的本具自性,“正受”指受学修行佛法所形成的善根。自性住佛性如宝藏,开发即可,正受佛性则如果树,经培育,种子才能长成大树。

“自性住佛性”也称“本具种性”、“原净心”、“本原心”、“清净种性”、“法性”等等。“修习所得性”也称“正受所得种性”、“长种性”。

弥勒《经庄严论》中说:

自性种与增长种,此乃所依及依附。

“所依”指前者,“依附”指后者。

弥勒《现观庄严论》中说:

法界平等无分别,种性之分不合理。

答曰:“所依法的不同类,可以分说不同种。”

意思是说:虽然法性平等无种性的区别,但根据所依法的不同种类,可以分为佛种、声闻种、缘觉种、不定种、无性种五种心性。

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说:

什么是种性呢?简而言之有两种:自性本有种和正修所得种。自性本有种是菩萨处职能,那是前后相续,无始时来,法自性所得。正修所得种是前世修行培养善根所得。

《胜鬘经》中说:

依证悟菩提的种子而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心。

无著《乘摄》(或译《摄大乘论》)中说:

闻法熏习形成的大、中、小种子皆是法身种子。

圣解脱军《般若二万颂显义》中说:

种性是六处之性质,分两种,因缘正受性和本具自性。

宗喀巴大师《般若庄严论释善说金珠》中说:自性本具种经过闻思修培育成长,名为增长种。

自性本具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增长佛性只有修道者才有。

嘉曹杰《般若庄严论释心庄严》中说:

按唯识家的说法,种性是:不承认阿赖耶识者认为是自身六处具有的无漏种子,遇到因缘时产生三乘悟心的能量;承认阿赖耶识者认为是储存在阿赖耶识中的无漏种子,未遇因缘时是自性种,遇闻法因缘的培养而变得特殊时,称增长种。

按中观见:种性分本具自性和正受因缘所生两种。前者是变成法身的种子,那是一切众生的心智的法界空性;后者是变成色身的种子,那是一切众生心上的可离垢秽,可证圣智的能量,经闻法培育成的称正受所生种。圣解脱军主张自性种是虚名,增长种是实义种。

克珠杰《般若疏疑难明释》中说:

种性有两种,即自性具种和增长种。前者是心的法性自性清净分;后者大乘增长种是:闻得大乘法,修积福德资粮为因缘,未来成就圆满色身的能量种子。

以上诸经论的说法,就当那些冒牌学者发难的回敬礼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