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梵名Patra)为比丘的随身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为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作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乞食所用的食具。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
钵为盛装饮食的器具,表能疗一切众生饥苦之病,受无上法味。千手观音其中一手持物即为宝钵,经云:“若为腹中诸病苦,当于宝钵手。”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记载,佛成道后七日(一说是七十七日)未食,恰巧有提谓、波利二商主献上蜜,当时佛陀知见过去诸佛皆以钵受施。四天王知佛陀所念,各至须山上,从石中得自然之钵,俱来上佛。佛陀乃受四钵置于左手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合为—钵。
持钵的本尊为释迦牟尼佛。
坚牢地神,也以钵为持物。《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亦记载,佛陀初成道,此地神为作证明,从地涌出,曲躬恭敬,捧盛满香花之七宝瓶供养。其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方之尊形为身呈赤肉色,戴宝冠,左手捧钵,钵中有鲜花,右掌向外置胸前,坐于圆座。
持此类持物其余常见诸尊为药师佛、无垢光菩萨、千手观音、香象菩萨。
为了续佛慧命,把正眼法藏和衣钵以单传的方式授予弟子,这就是“衣钵相传”。
据说,为了续佛慧命,使法乳长流,摩诃迦叶把正眼法藏和衣钵以单传的方式授予阿难,如此历经二十七代,这衣钵便由般若多罗手里传到了西天二十八祖(亦即东土初祖)菩提达摩手里,上述说法过为玄妙,恐怕真正信服的人不会多。
达摩之后,关于衣钵传承问题,禅宗中起了纷争。神会在“定是非”的辩论会上坚持慧能是禅宗嫡传,其举出的理由之一,便是“代代相承以传衣为信,令弘法者得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不错谬故”。神会说:“达摩遂开佛知见,以为密契,便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予慧可。慧可传僧粲,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至于这领袈裟日后传授的情况,神会说得颇为隐约。据遗存至今的唐代文献来看,曹溪的传衣曾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被迎进宫中供养,直至唐代宗永康元年,又被送了回去,以后便不知下落了。
有关袈裟的纷争和传说,反映了禅宗内部派系为争夺嫡传地位而做的努力,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的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对当时处于派系倾轧中的僧侣们而言,却是攸关身家性命的大事。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袈裟传承问题可能也就到慧能为止了。后世佛教则借用这一典故,将师父传法给弟子通称为“传衣钵”。
于是大家倚石而坐,永莲取了钵盂,到河中舀了半钵盂清水,先递给妙善大师喝了几口,余下的和保姆分了,大家席地坐下,拾起小石块向水中扔,看那水花飞溅来取乐。
妙善大师看了,含笑说:“永莲呀,飞石击水,这其中也有禅机啊!你参得透吗?”
永莲说:“敢请大师先说。”
妙善大师说:“水本来是静止的,被你用石子一激,变成了动态,飞溅起来,一动一静,这里边就是造化的玄机呀。”
永莲说:“不对,不对!那水原本就是动的。你看,就是我不用石子去击它,它也在昼夜不停地流着。石头才是静的,要不是我去抛掷,它绝不会自己飞到水中去!”
妙善大师频频点头,连称:“善哉,善哉!”
正在这时,忽然平空飞来一颗石子,“扑”地打在永莲的额头上。她很奇怪地说:“静的也动了,动的原来也会静的!”
妙善大师说:“又观透一层。”
她们正在谈论禅理,忽然对面河边“吱、吱、吱”地跳出一群猕猴来。永莲才醒悟刚才那一颗石子是猴子打过来的。
那一群猴子因为看见永莲抛石击水,它们就抛石来击人。你想,这边的三个人怎么经得起三五十只猴子的抛击?
永莲、保姆二人站起身来,正要逃跑,听得妙善大师说:“不要跑!我们一跑,猴子就会追上来,它们脚步敏捷,我们是跑不过的,那时还要被它们所围困,不容易对付。我想猴子这东西,生性聪明,更喜欢学人的动作,我们三人不妨一字排开,向前路进发,走三步拜一拜,猴子如果学我们的动作,在后面跟着,也不怕它们来伤害我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