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如何解释事物的缘起

佛教如何解释事物的缘起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缘起之理为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证悟,为佛教之基本原理。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象产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缘起论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任何时代或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均以缘起论为其根本教理。

佛教认为,诸法由因缘而起。

缘起(Pratityasamutpada)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互存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在《杂阿含经》中,释迦牟尼曾经给缘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中阿含经》中,释迦牟尼又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此缘起之理为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证悟,为佛教之基本原理。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象产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所以,缘起论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它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任何时代或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均以缘起论为其根本教理。随着佛教的发展,以缘起论为根本又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缘起论系统教说。

当下大家就照着大师的话去做,一字排开,三步一拜地向前走。猴子见她们这样,觉得很好玩,果然学起来,也一路走着拜着,再不用石子抛掷三人了。

这三步一拜的朝山实为妙善大师的权宜之计,后来信佛的人就传为规矩,无论朝什么山,都由山下三步一拜地拜到山顶,渊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她们三人在前拜着走着,猴子也一路跟着,像这样走了很远的一段路。

忽然天空中一阵“啪啪”的声音,刮来一阵好大的风。三人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大鹏在空中盘旋飞舞,那只鸟比寻常的要大上几倍,真是翼可蔽日,足乱浮云,两翅飞动,就扇出狂风来。

猴子虽然天不怕地不怕,却怕鹰鹞之类的动物。因为它由上而下攻击,不易防躲,爪牙又非常锋利,难以抵挡,它们抓住猴子,飞在空中,啄几下,那猴子就得毙命。猴子要是用力抗拒,它就两爪一松,从高空中将猴子丢下来摔死,然后再飞下来啄它的脑子吃。因此猴子见了鹰鹞之类,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的害怕。何况今天遇见的是大鹏呢?

猴子生性极为灵敏,它们一听见空中翅膀扇动的声响,就知道死对头来了,哪里还敢学三人的跪拜,一阵“吱、吱、吱”地乱叫,纷纷四散向丛林中逃窜,霎时间就躲得无影无踪,一个也找不到了。

妙善大师等三人见猴子已经逃远,也不再拜,一路缓缓地上山。走到天黑的时候,又找了一个石洞藏身,好在一路上悬崖峭壁之间,大小不等的石洞很多,所以可以随处安身。这一晚上大家坐禅入定,各自安然无事。

次日清晨重新上路,一连走了足足三天,才算走到半山腰。

莲花手观音

西藏阿里 西藏后弘时期

(12世纪-13世纪)

这尊观音十分夸张地表现了他的原始性。他全身裸露,冠冕中装饰着无量寿佛坐像,右手作“与愿印”,脸的样子看起来像雷公,也像是原始性图腾中的偶像。观世音的形象是多变的,并不像本书中的妙善公主一样单一,也不仅仅只有三十三个分身。他是菩萨,是佛,是无处不在的神灵,所以他也可以融于所有的文化和遗产中,包括道家的雷神或任何民族的原始图腾。

一过山腰,景物就大大的不同了。从山下一路上来,虽然觉得山中的气候比平地要寒冷,但还不至于手僵足冻。这时过了山腰,却一步比一步冷。山顶上的雪被风刮得飞下来,打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地上有水的地方,也东一块西一块地结成坚冰,又冷又滑,行走十分艰难。一路上除了耐寒的松柏之外,再也找不到寻常的树木,想找些果子充饥也找不到。

永莲看到这番情形,暗暗叫苦,她又冷又饿,想着这样一路冷下去,不把浑身的血都冻起来才怪,那该怎么办?就连保姆见了这种情形,也有些担忧,唯有妙善大师一片诚心地只顾往前走,就像木石一般,纵然光着脚也毫无畏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