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音民俗节庆
在华夏大地,亲善温厚的观音无处不在:你能听到村姑阿婆诵念观音的呢喃声,聆听从中原大地、黄土高原、丝绸之路直至雪域西藏、云南边陲流传的数不胜数的观音传说,不但看得到孩童戴的“送子观音帽”、尝到“铁观音”茶,还可以和云南白族人民一起游“观音街”或跟随藏民一步一长头的叩拜到达观音圣地布达拉宫——观音与娑婆世界芸芸众生须臾不离,以至于成为民众生活、节日习俗的一部分。
(一)观音香会
观音文化在我国的盛行,逐渐与民俗风情相结合,形成了观音的三大节日。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出家日,这也成为观音信徒的三大香期。其实这三大节日并无佛教经典依据,起源于民间传说的观音应化故事。每逢观音节日,各大寺院都会举行庄重的祝诞普佛和盛大的观音法会。全国各地举办观音香会的日期不一,大都在三大香期中择一而从,陕西紫阳县、江苏徐州云龙山、浙江开化县等地定于二月十九日;江苏宝应县在六月十九;安徽宁国市是二月十九与九月十九。著名的观音道场如浙江的普陀山、苏州观音山等地三大香期均有香会。也有些地方的观音香会的日期定在别的日子,如安徽固镇县的壕城是在三月十五举行。庙会时间长短也不一定仅止于一日,一些大型的庙会往往会有数日甚至有十数日。
明代江南二月已有观音会,杭州人十九日在上天竺建观音会,“倾城士女皆往”,卖花的园丁纷纷担名花叫卖。[94]清代《杭俗遗风》记载:西湖香市可分“天竺香市”“下乡香市”和“三山香市”三种,香客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天竺香市”为最早,观音诞日天竺进香仪式,也最为隆重。“下乡香市”,以苏常锡、杭嘉湖种桑养蚕各乡村村民男女为主,一乡一村,结伙成队,乘坐香船来杭,停泊于松木场、拱宸桥一带,多时达千百只,河道堵塞无隙。香期延续一个多月。至民国时期香市已成为固定节日。其中又以春市最盛,“四处老少云集,途为之塞”[95]。而“三山香市”,苏杭各地都有专门香会组织,由长者领队带路,数百十成群,肩挂黄香袋,腰系红带,头裹白巾,结伙而行,要在一天之内,来回百余里,烧遍三山(即天竺山、小和山、法华山)之香,名叫“翻三山”。
扬州“土俗以二月、六月、九月之十九日为观音圣诞,结会上山,盛于四乡,城内坊铺街巷次之”。“香市以二月、六月、九月为观音圣诞,比之江南大小九华、三茅诸山之胜。”[96]扬州观音山三次香会尤具特色:二月以乡市居盛,九月以道场为主,六月则兼具乡市道场特色,且集湖上画舫荷灯诸胜。故观音山香会,以六月十九最闻名。清人董耻夫《竹枝词》:“五月才过六月忙,观音山上礼空王。夜归船点琉璃热,裸臂人歌烧肉香。”一入六月,妇人便吃斋茹素,静心寡欲,谓之“观音斋”。十八日下午,香客纷纷登山。虔诚信徒从五亭桥下一步一磕头,一直磕到山顶。沿路摊贩出售香烛、纸马、念珠、木鱼、土仪玩具、小吃,往往通宵不歇。入夜,僧人们做起佛事,“香海”烈焰腾腾,山上山下,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通宵达旦。许多人为拜观音,餐风宿露一天一夜。
近人王国播《台北市岁时纪》上说:“二月十九日,观音佛祖诞辰,家家户户分赴祀有‘观音妈’之庙宇礼拜。万华龙山寺举行盛大庆典,全市善男信女数万人前往上香。供品多用面线、生果、纯素糕饼等物,亦有奉斋饭者。信士弟子有扎纸人(剪纸者亦可),名曰‘代身’,备米糕、龙眼干、蛋类等,在观音佛祖前祈愿,谓之‘补运’,可获福禄。”
由于螺蛳像佛头上的“顶髻相”,清代松江观音诞有买螺蛳放生的活动。僧人、居士、信徒争购螺蛳放生,并编了《螺蛳经》戒杀生。
香会主要活动一般有:
1.起建观音七道场
即设立道场以七天为一周期开展佛事。其间要严格饮食,不吃荤腥,以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诵《大悲咒》《普门品》《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等观音经典为主。为庆祝观音节日而起建的观音七安排在观音节日之前或之后,一般提前六天举行,这样到了观音节日当天就是观音七圆满之日。
2.举行祝诞仪式
观音节日上午为“祝诞仪式”。《观世音菩萨圣诞祝仪》详尽规定祝仪的各个流程:①香赞;②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③大悲咒(三遍或七遍);④持诵《心经》;⑤观音赞;⑥观音偈;⑦拜愿;⑧三皈依。
整个过程以持诵圣号和经典为主,主要表达对观音功德的赞颂之情和皈依之志。
3.为观音造像开光
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最初源于道教,就是将一件普通是塑像通过一定的仪式而加以神圣化。
佛教之中有着一整套精严的佛事仪轨,具体到开光程序上更是要按照规定进行,在2004年版的《佛事仪轨》中对“开光仪轨”作如下规定:第一,开光唱诵仪轨:①杨枝净水赞;②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③主法者持水说文: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浊除,令此坛场悉清净;④持诵经咒;⑤主法者说开光法语……⑥举三宝赞;⑦回向。第二,①大众云集大殿鸣磐声礼佛(三拜);②杨枝净水赞;③维那举:教有真言……④主者振铃同唱赞佛褐……⑤主者白开光文……⑥迎请诸圣……⑦主者白密言文云……⑧十佛吉祥偈;⑨回向。佛教徒对开光仪式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举行该仪式一般要选定良辰吉日,还要迎请高僧大德来作为主法者亲自主持,届时这位主法者会象征性的擦拭佛像,为佛像点睛等,前来参加祝贺的人士会为佛像献上鲜花、宝灯。
届时,善男信女沐浴斋戒,成群结队涌入寺院,烧香礼佛,虔诚祈祷,许愿祈祷,小商贩也会前来叫卖兜售,形成民俗风味很浓的传统庙会。在观音节日里,民间多举行例祭仪式,如在寺院供斋礼拜,以金牌、银牌刻观音名,佩于小孩颈项以为神护。有的信众专诵观音经以祈福。还会有戏剧演出活动。
4.贸易与娱乐
朝拜之外,香会中往往会有江湖艺人的杂耍表演,如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上刀山等。四川遂宁“在香会节中,每一个朝山队伍都有一班鼓乐随从。当时四川每个地区几乎都有川戏玩友组织,各朝山队便请些玩友去打锣鼓。两路朝山队相遇,要互相礼竞,礼竞是通过各自打击的锣鼓曲牌来显现。朝山锣鼓往往在街头打几个小时,打得难分难解,热热闹闹,听的人也围着听几个小时,十分有兴趣”[97]。安徽《绩溪县志》记载:“农历六月十九是观世音生日,观音庙香火尤甚。逢闰年举行观音会。延僧侣做法事,妇女赶会烧香求子、还愿。湖村观音会在清明前后,会期7天,盛况居全县之首。会期搭花台,饰以青、白布,装栏栅花槛,悬彩灯,置盆景,请名班演戏,日以继夜。晚清,会前斋官领迎神队伍去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迎接观音,民国时期改在三面亭山洞,迎神时,旗蟠、锣鼓、鞭爆、硝统伴秋千台阁,场面热烈非凡。会场设祠堂内,正中供观音,两侧及回廊,供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纸扎神像。夜放焰火。岭北杨村和浩寨等地观音会规模次之,亦有纸扎神像百余尊。”[98]
戏班唱戏、迎请观音、供奉神仙、锣鼓鞭炮,底层百姓用实用主义原则冲释了佛教中高不可及的彼岸追求,在他们看来现世的快活远比成仙成佛要实际得多。
(二)观音送子
中国民众不仅在遭遇不幸时祈求观音的雪中送炭,在锦上添花时也会恳请观音护佑,因而在求子、求平安、求健康、求延寿、求庇护、求财以及发心供养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风俗。
《普门品》有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楞严经》中也说“念观世音菩萨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于是观音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送子娘娘的角色。
通常,观音诞辰阴历二月二十四日的前后几天,不育妇女要到“求子观音”面前去进香许愿。北方庙宇求子观音附近,放置着许多木偶,求子妇女乘着人不注意时偷一个偶人,用线绳拴在小人的腰部回家,意为从观音前求来男孩的灵魂了。四川也有类似习俗,《彭山县志》载“渴望生子夫妇,午夜去寺庙,男拔女发一束,拴住送子观音怀中童儿颈部,祈求早生儿子”[99]。《夹江县志》亦云“祷求送子观音后,用头发丝拴泥塑童儿颈上”[100]。在江苏海安县,不育妇女则到庙中偷吃观音像前的供品,或偷回观音的一只绣鞋等。山东东阿县有座传说建于金代的观音庙,“观音娘娘两侧有童男玉女,那童男下身裸露一个小鸡,据说不怀孕的妇女,用嘴去衔一下那个东西,即能怀甲生子。因此每年春暖花开时,来自东平府,东昌府等府县的不孕的信女,到庙内烧过香后去衔一下那个东西,祈祷神灵保佑,为传宗接代而怀甲生子”。[101]
在岭南流行在观音诞时举行“生菜会”“食生菜”和“摸蚬螺”以求子的习俗。生菜会源于明末清初的广州、南海、顺德一带,是在迎春日为求子而吃生菜以“迎生气”的习俗,因观音菩萨能赐人子嗣,而粤语“生菜”谐音“生仔”,人们聚集在观音庙前举行生菜会求子,“赴生菜会者,照例要向司祝买一份酒食,即于庙堂附近,露天饮食,食品中主要的是生菜,人们相信吃过了,是年就可得子”[102]。岭南一带传农历二月二十四为观音诞[103]于是“每逢佛诞,必有善男信女作生菜之会”。一般在观音庙(庵)中进行,如“(南海官窑阁)观音庙,在麻奢堡官窑墟。岁正月二十五日,村人夫妇多诣赛神,礼毕登风山小饮,啖生菜,名生菜会,是岁多夜梦神之喜”[104]。官窑水道河畔的白衣观音庙,颇有名气。正月二十六日白衣观音神诞这天当地必定天举行生菜会,家家拖儿带女前往朝拜观音,祈福许愿,求子者,必到庙前小水池旁,伸手入水中摸,摸得螺者生子(男孩),摸得蚬者生女。朝拜者还观戏、听曲(庙前搭棚演戏,唱八音),非常热闹。午后,人们举家吃生菜宴。南海、佛山一带习俗,当天必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
(三)观音保子
因为孩子是祈求送子观音才得到的,不少地区都有让子嗣拜观音为干娘的习俗,民间相信观音菩萨不仅能给无子嗣的家庭送去儿女,同样也会给予新生儿无微不至的呵护,保佑其健康长成。如“青浦黄渡镇妇女之无子者,必往镇东祖师堂之送子观音前烧香告祷,并暗中将送子观音之绣花鞋偷去一只,云即能生子。唯生子以后,须寄给与送子观音为干儿子也”[105]。
(四)观音斋
观音斋也称为观音素,虽然各地都有吃观音斋的习俗,但在具体的斋期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地方是从二月初一到二月十九日观音的生日期间吃素,有的是每月逢九吃素,因为观音的三大纪念日都有‘九’之数”[106]。
民国时期的佛教刊物《正信》曾于1936年的观音圣诞专刊之中登载了他们所认定的观音斋斋期,其日期分别为:
正月初八日,二月初七日,二月十九日,三月初三日,三月初六日,四月二十二日,五月初三日,五月十七日,六月十六日,六月十八日,六月十九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十三日,八月十六日,九月十九日,九月二十三日,十月初二日,十一月十九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五日。[107]
近年出版的《净宗专修指南》[108]观音斋的斋期表则在上述日期又添加了二月初九和三月十三两天。
虔诚信徒对观音斋的斋期奉行不渝,但民间的吃斋者则依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习惯,大大简化了观音斋的斋期:或逢九吃观音斋,或每月初一、十五吃观音斋,或于三个观音节日,或于六月一整月,或于二、六、九月的初一至十九……不一而足。
但在佛教看来,吃素只是持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实是为保持身口意三业之清净,对在家之人则是“受持八关戒”,即“持斋”,这远比吃素严谨得多。但绝大多数民间吃斋者来说,观音斋就是观音素——吃素。
(五)观音开库与观音借库
入清后,岭南的生菜会不仅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了一起,更和岭南重商务实的社会氛围密切结合起来。清末民初时,生菜会盛极一时,光绪十年(1884)《点石斋画报》载:“南海县属之人窟墟有白衣送子观音。庙求嗣续者焚香膜拜奉礼甚虔。正月二十六日为神诞日,好事者为联佛会名曰生菜会,赶佛会者于庙前安排酒罏茶竈,罗列各种肴蔌,以供游人饮饫,而必以生菜为主。”[109]第78期民俗中提到:“广州俗例以正月二十四日为送子观音诞日。各乡男女集于一处,此会名曰生菜会。生菜与生仔其音相同。赴会者多购生菜归,以为生子之兆。”[110]在乡间,每年有许多“生菜(财)会”的民间储金组织,会员按月交纳少数银两,到翌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收回本息,名曰“观音开库”,或“观音借库”。“观音开库”,或“观音借库”,意为这一天观音会借出福气,保佑信众达成心愿,至十一月二十六日还愿,名“观音还库”。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子时至亥时,是观音菩萨大开金库,借钱于民,助民致富的时刻,信徒涌到观音庙祈福及借库,希望借库后财运亨通。届时,观音堂内设“金库”,借库者准备观音衣宝、香烛等供奉神灵后,用钥匙打开库门取其中的金元宝,元宝越大,新年财运越旺。传说经过观音开库之后能使民众钱财畅通。到下一年开库前,借库者准备祭品、纸锭等,感谢观音菩萨的保佑和大义。
是日,各大寺庵凡供奉有观音的,都会举行隆重的活动。“金力司官窑乡有白衣观音庙……俗传正月廿六日为观音借库之期,故该庙每年以是日开库。庙前雇梨园一部,灯火连宵,笙歌达旦。前后数日,远近到庙祈祷者络绎不绝。士女云集,画舫塞河……游人之多,可与悦城龙母诞、波罗之南海诞鼎足而三。粤人迷信鬼神,于此可见一斑矣。”[111]有一首竹枝词这样歌咏生菜会:“千席齐开笑语喧,包包青绿为儿缘。观音庙内生财会,功利情深商意玄。”
民俗事象往往伴随有生动的传说,观音的民俗事象也关联着传说。白族的三月街,旧时称“观音街”,就是为了纪念观音制服罗刹,感谢她为民除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观音除罗刹的苍山脚下,白族人民盛装举行盛会,对歌、跳舞、唱戏、赛马、交易。三月街已成为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观音节日的喜庆氛围中,观音信仰已经完全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从而具有了两个形象,一是佛教化的形象,被当作佛菩萨;一是民间化的形象,被视为神明。一般正信的佛教寺院,并无主神的观念,但是大部分民间寺庙均有主神,而观音常常是除了关帝、妈祖这些民间俗神之外的主祀对象,是民间化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