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远思扬①德,近思盖②父母之愆③;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④己之邪。
【注释】
①扬:发扬。
②盖:遮蔽,掩盖。
③愆:罪过,过失。
④闲:防止,限制。
【译文】
从长远来讲,要想着发扬祖宗流传下来的美德;从近处来讲,要想着弥补父母的过失。从高处讲要想着报答国家的恩惠,从低处讲要想着为家人造福。对外要想着救济别人的难处,对内要想着限制自己的邪念。
☞主题阅读链接
每一个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并且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了凡先生也不能例外。当然了,每一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待都各有不同,就比如说了凡先生,他就希望自己的儿子在个人修养方面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扬祖宗之德。在这里了凡先生说要发扬祖宗的德行,那么祖宗有什么德行值得我们去发扬呢?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今天所获得的所有东西,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祖宗的功劳,或者说都是祖宗们积累功德获得的福报。正如《易经》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现在所能拥有的一切,其实都是祖宗们的余庆,都是祖宗们行善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祖宗的功德。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发扬这样的德行,因为我们还要为后辈积累功德。
当然了,前面所说的祖宗可以说是狭义上的祖宗,如果把祖宗的范围扩大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的圣贤人物都应该算作是我们的祖宗。就像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所以炎帝和黄帝就应该是我们的祖宗,另外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孔子、孟子等所有的圣贤人物都是我们的祖宗。尧、舜、禹以及孔孟等圣贤也是一样,他们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实在无法用笔墨形容,他们的功绩和德行主要在于教化人们,这一点我们当然不能忘记,当然也要继续发扬。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点就是盖父母之愆。意思就是说不要宣扬父母的恶事。父母是给了一个人生命的人,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亲近的人,不论父母德行是什么样的,都掩盖不了他们给了一个人生命这样的事实。所以说,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没有权利去指责自己的父母,更不要说去宣扬父母的恶事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父母有了错误或是做了恶事就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而是说不要到处宣扬。对于父母的过错,仅仅是不宣扬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进行劝导,帮助父母认识到错误,从而得到改正的机会,这是子女的义务与责任。
第三点就是报国之恩。在佛家的一首回向偈中,有一句是“上报四重恩”,这四重恩中有一重便是国家恩。没有国家,人们就不能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国家稳定强大,人们的生活才能幸福。所以,能够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应该感谢国家的恩德,报答国家的恩德。
第四点就是造家之福,也就是说要给自己的家庭积攒福德。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既然生活在这个家庭之中,当然就要有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意义。如果对家庭没有一点作用的话,那么这个家庭为什么还要容纳你呢?就像有些动物的族群一样,那些体弱的或者受了伤的动物们往往会被同伴们抛弃,因为除了拖累它们对这个族群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一个家庭其实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动物那样残酷而已。再说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番创造一个大事业的想法,但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出了足够厚的福德,才有资格、有能力去创出一番自己的大事业。
第五点就是济人之急,就是说要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点其实最好理解了,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也只能是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去改变。那么怎么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就是要去行善,要积累功德,而帮助有困难的人就是行善积德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向来有助人为乐的美德,如果看到他人有难处而不去帮,我们常常称这样的人不仗义。因此,帮人于危难,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之事,所以才会得到佛家和儒家的共同称赞,如此行事的人,至少也算是一个仗义的人、有慈悲心的人。
第六点就是闲己之邪,就是要收起自己的邪念,简单点说就是要改变自己。其实在了凡先生所说的六点中,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自身出发,没有一个正常、健康、善良的身心是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说的那五点的。古人说:“克己复礼谓之仁。”什么意思呢?只要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私心邪念,不断地进步,那就可以称作“仁”了。所以在宋明理学中,几乎所有的理学家都特别强调一个观点:“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人欲”就是指人的私心邪念。其实很多时候,人的所谓命运不好,都是因为自身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了私心邪念。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就是战胜自己的私心邪念。那么人们应该如何战胜自己的私心邪念呢?那就是多行善积德,多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只要能够坚持下去,私心邪念自然就无处藏身了。
了凡先生告诫他儿子的这六点,其实放在每一个人身上也是十分合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