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①,悖②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注释】
①矜:同情,怜悯。
②悖:违背常理,错误的。
【译文】
譬如以前喜欢生气,就要想着: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从情理上来说,这都是可以原谅和同情的;倘若别人有悖于常理,不小心冒犯了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好生气的。
☞主题阅读链接
在这段中,了凡先生还是在讲述从道理上来改变自己的错误,但是这段是以戒怒为例子来说明的。
如果是从事情本身上来看,想改掉容易发怒这个毛病,那是很简单的,就是强迫自己去控制自己的脾气,控制住自己保证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生气和发怒。但是这样做是很难的,更何况如果长期有气发不出来憋坏了怎么办呢?所以说从事情上改变发怒这个毛病是不可取的,在这段中了凡先生才讲述在道理上改变容易发怒这个毛病。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片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直至流血。
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江山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诸葛亮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锋芒太露却易招人陷害。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在为人处世中,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因此你演示妙术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领都和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使别人永远唯你是从。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枪打出头鸟”这个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锋芒毕露可能会招致自身毁灭,所以,做人要灵活,不该出头别出头。
仔细观察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与锋芒毕露的做法完全相反。他们“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你的立足点就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的目的呢?
有些人往往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朋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当然,采取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就永远没有人知晓了呢?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并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住,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难办,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人来说,有的是害处,而好处却很小。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会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也就太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