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又闻谤而不怒……”

“又闻谤而不怒……”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①薰天②,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③。况且生气对自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对自己有害。最后到了偏僻的一座阁楼上,去了楼梯,范雎和诸葛亮才分别对秦王和刘琦指示今后方向,所以历史上的“去梯言”,就表示慎言的意思。徽之、操之二人放言高论,目空四海,只有献之三言二语,不肯多说。

【原典】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注释】

①谗焰:指谗毁他人的气焰。

②薰天:形容势炽。

③缠绵:缠绕,束缚。

④既:已经。

【译文】

听到别人诽谤自己的话而不生气,即便那些诋毁我的坏话像火焰熏天一样炽热,就如举着火把朝天,焚烧着虚无的太空,最终也会自己熄灭。听到别人诽谤自己而生气,倘若花尽心思努力为自己辩解,就如同春蚕吐丝作茧,自己反而会被束缚。况且生气对自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对自己有害。其他各种过错和罪恶,都应该根据正确的道理来思考。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过错自然就会停止。

☞主题阅读链接

假如有人诋毁和诽谤我们的话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人们一定要镇定,不要生气,也不要发怒,更不要着急着去辩解或者是反驳。只要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境界,不去想那些东西,时间一长,那些诽谤和诋毁自然也就自己消失了,无论诽谤和诋毁多么的严重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好比是有人拿着火把想要焚烧天空一样,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火把自己熄灭,而天空依然还是那个天空。

大家都知道,火把要燃烧起来,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可燃物和空气。没有空气,火把就不会燃烧起来;没有可燃物的话,就算燃烧着的火把也会自动熄灭。当一个人拿着点燃着的火把对着天空的时候,这种情况下空气自然是不缺少的,但是也不是说这样就能够用火把把天空焚烧掉的,因为还缺少另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可燃物。

嘴巴,可以是吐放剧毒的蝎子,令人生畏远避,也可以像柔软香洁的花苑,散发清和喜悦,为人间邀来翩翩的彩蝶。留一张口,说赞美的言辞,赞美天地,赞美所有的人……赞美,像雨后的彩虹,黑夜的萤火,虽然是惊鸿一瞥,却是久久的激荡回味!《法句经·言语品》上说:“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吉祥经》也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人的脸上,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却只有一张嘴巴,这奇妙的组合,蕴涵着很深的意义,就是告诫人们要多听,多看,少说。

《伊索寓言》中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中国还有句谚语:背后骂我的人怕我,当面夸我的人看不起我。因此,人要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管住自己的舌头。

范雎在卫国见到秦王,尽管秦王求教再三,他都沉默不语;诸葛亮在荆州,刘琦也是多次请教,诸葛亮同样再三不肯说。最后到了偏僻的一座阁楼上,去了楼梯,范雎和诸葛亮才分别对秦王和刘琦指示今后方向,所以历史上的“去梯言”,就表示慎言的意思。

东晋时代的王献之,一日偕同两个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东晋当代名人谢安。徽之、操之二人放言高论,目空四海,只有献之三言二语,不肯多说。三人告辞以后,有人问谢安,王家三兄弟谁优谁劣?谢安淡淡说道:慎言最好!

现代的人喜欢信口雌黄,好谈论是非,大放厥词,说三道四,谬发议论。有时候,甚至危言耸听、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轻口薄言、冷语冰人。说话如剑,到处制造口业,让人感到世间上,唯哑巴是最慎言的人,也是最不造作口业的人。

有人喜欢饶舌,但也有人习惯于慎言。饶舌的人常常会吃亏,慎言的人,不容易受到伤害。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兴冲冲地去对别人说三道四时,我们自己本身也会受到伤害,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而已。学习掌管好自己的舌头吧,不要让它任意妄为。如果你喜欢在言辞上与别人争斗,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管好自己的嘴,你就能管好自己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