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人:裘国松 流传地区:奉化裘村镇
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这一年的收成又不太好,岳林庄里储存的食物吃一天少一天,眼看快要坐吃山空。
有一天,有位老汉得知这一消息后,冒着寒风背着一大筐青菜来到了岳林庄。他一进门便说:“今天,我挑选了一筐最好的菜给你们尝尝鲜。”布袋和尚闻声后,乐呵呵地迎上前去。那个老汉深情地说:“阿拉海边人家靠海吃海,遇到荒年还可吃海鱼,剥海虾,煮弹涂鱼。可你们出家人只吃素不吃荤,就没有像我们一样能吃上这些透骨新鲜的海鲜的福分了,实在可怜呀!”“无妨!无妨!以后也许海中也会有我们出家人可品尝的素海鲜呢!”布袋和尚煞有介事地回答着。老汉听了先是一愣,继而拍拍布袋和尚的大肚皮说:“笑和尚,倷庄里吃的东西都快没有了,你还有心情跟我这个老汉开玩笑啊!海里哪会有素海鲜可吃呢?”布袋和尚却一脸神秘,笑而不答。
第二天一大早,布袋和尚喊醒还钻在热被窝里睡觉的小和尚们,命他们迅速到庄后松林里去采摘几筐松针来。徒儿们一边出门上山,一边嘴里不停地嘀咕:“师父是否犯糊涂了,难道松针也可以当菜吃啊?”
小和尚们从山上采摘松针归来后,布袋和尚便带着他们直往庄外的海涂走去。他一手拿起盛松针的箩筐,一手撩起袈裟,一下子就步入到海涂的浅水中。然后,一把一把地撒起了松针。徒儿们的双脚也吃力地在海涂里拔来拔去,按布袋和尚的动作照样画葫芦,但他们却弄不清楚师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当日夜里,累了一整天的徒儿们倒头便睡,鼾声呼呼。布袋和尚轻手轻脚地带上门,独自一个人又悄悄地出了庄。只见他站在海堤上,面朝撒松针的海涂,口念:“长!长!长!”夜色中,白天撒过松针的那片海涂,隐隐约约漂浮出一片片青苔。布袋和尚下海涂采集了一大把青苔后,转头回到了岳林庄。
第二天吃早饭时,布袋和尚取出前夜采回来的青苔,洗净之后,端上了饭桌,当作下饭的素菜。奉化早有青衣这种水生植物,是在淡水中长出的颜色青青的地衣,是不能食用的。现在布袋和尚端上一盆酷似青衣的青苔,叫徒儿们当素菜吃,这岂不是捉弄人吗?一个胆大的徒儿带质问的口气对布袋和尚说:“师父啊!庄里吃的东西再少,侬也不能叫徒儿们吃青衣填肚子呀!”布袋和尚堆着笑脸耐心地解释道:“你们有所知,又有所不知啊。这不是河里采来的青衣,而是海里采来的青苔。倷试试看,味道可不一般呢!”说着,自己夹了一筷,放进嘴里嚼了起来。看师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小和尚们也跟着动起筷来。品尝之后,大家都说味道十分鲜美,比地里的蔬菜好吃得多了,堪称是海里的素海鲜。
从此之后,岳林庄外侧的海涂上生发出一大片绿色青苔。渐渐地,整个象山港沿岸滩涂的浅水里到处生长出了青苔。这青苔很是奇怪,在每年寒冬季节自发地生长,反在春上天气转暖时就不能采食了。布袋和尚将青苔称为海中素菜的消息传开后,十里八村的乡民们纷纷下海涂去采海中素菜。为了区分青衣与青苔,人们便将青苔更名为“海苔”,俗称“苔条”。鲜海苔吃不完,便一缕一缕地晒成苔条干,藏在家里当长下饭。
相传,海苔成为这一带民间的食材后,布袋和尚用福建武夷山一位老施主所布施的一笔钱,又买下了岳林庄几十里外白溪一带长达四五华里的海涂,然后出租给当地乡民采海苔。白溪一带的乡民称这一带的海苔为“白溪海苔”,也称“白溪苔条”。这样,乡民能晒苔条赚钱,过起稳当的生活,岳林庄的产业也因此得到了扩充,还为岳林寺增加了收入。后来人们习惯地称鲜海苔或干海苔为苔菜了。
在当时,白溪海涂盛产的优质海苔,色香味形俱佳,知名度最高。据说,晚清时,白溪海苔曾被列入江浙贡品之一,年年进贡到古老的紫禁城。象山港沿岸的世代乡民,都公认布袋和尚是最先种植,并知道海苔可以食用的先祖。说来也奇怪,全国海岸线好几万里,海涂千千万个,可是盛产优质海苔的海涂却不多,能跟浙东沿海象山港的海苔相媲美者几乎还没有。
海苔不仅可鲜吃、干吃,还可制作成苔菜年糕、苔菜花生米、苔菜腰果、苔菜月饼、苔菜千层饼等等。有一些奉化人外出时,还将苔菜当零食吃。有些人在乘车、乘船时,咀嚼苔条干。一些曾经要晕车、晕船的人在咀嚼苔条时,感到晕车、晕船的症状减轻,甚至没有了。后来苔条竟然成了一些人治疗晕车、晕船的良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