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济寺内的塑像

临济寺内的塑像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的临济寺僧人、居士以及喜欢佛教文化研究的人们,不像过去历史中那样了,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有了新的精神家园,在这片佛教净土上建造了很多新的殿堂和宏伟的大殿,营造出了更加浓厚的佛教氛围!后来达摩传到东土六祖慧能这里,代代相传,传佛心印,如灯续明,六祖慧能传至义玄禅师,成为临济宗的开山祖师,祖祖相传,直传到第四十五代临济寺释有明禅师这里。

新时期的临济寺僧人、居士以及喜欢佛教文化研究的人们,不像过去历史中那样了,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有了新的精神家园,在这片佛教净土上建造了很多新的殿堂和宏伟的大殿,营造出了更加浓厚的佛教氛围!

大雄宝殿,是本寺院一座很重要的殿堂,店内正中供着樟木雕刻的释迦牟尼像,两边是他的弟子迦叶和阿难;他的后面是观世音菩萨;北墙东面是文殊菩萨,西面是普贤菩萨,东南角是地藏王菩萨;东西两侧是木雕的十八罗汉。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的生活中,习惯称:佛祖、佛陀、如来佛、世尊或释尊;在《佛十种通号》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称他为应供、明行足、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等。释迦,是他们的本族名称;牟尼,译为圣人,全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大约生于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4年圆寂;另一种说法是生于公元前564年,公元前484年圆寂。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国王的表妹,结婚二十年没有生育。一天,梦见白象投胎在自己身上,梦醒后果然怀孕了。四月初八,在她分娩前回娘家时,路过蓝毗尼花园,她在园中手扶无忧树,准备坐下休息时,孩子便从右肋下降生了。

生下来,就奇迹般地向东南西北各行七步,每走一步地上便出现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候,天花似锦、飘香四溢,天上出现了九条龙,口吐清水,为他沐浴。七天之后,他的母亲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他七岁开始习文、学武,但他性情文质、忧郁。在他十七岁时,父王就为他完了婚。婚后,他仍旧整天闷闷不乐,经常陷入某种沉思,试图想弄清楚人们为什么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于是便决定离开王宫,出家修行。

他向国王提出这个想法,国王说你如果有了儿子,就同意你出家。国王想用这个方法阻止他出家。他便用手指向妻子的腹部,告诉国王,她有身孕了。不久,果然生下了儿子罗睺罗。记载说,他在十九岁时的一个深夜,带着马夫和五个随从离开了王宫。

他一路走访了很多名师,仍不得解法,于是便下定决心,到很远很远的尼连禅河畔的伽耶毕波罗森林中去修行,在那里长达六年的苦修,尝尽了各种折磨和苦难……终于明白,这样的苦修不能解脱人世间的苦难;这时候,他已经将自己折磨得皮包骨头了,身体也非常虚弱,他决定放下这种苦修,接受了牧女馈送的乳糜,恢复了体力。与他同行的五人误认为他思念王宫的生活,便离他而去。

释迦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并且发誓,不成正觉,终不起座。当地魔王担心他成佛后对魔教不利,便率领大小魔女、魔将、魔鬼头对他进行骚扰。他意志坚定,不受任何干扰,魔王气急败坏地冲他喊道,谁能证明你的行为是正确的?他便用手指地,大地立刻发生了强烈的震动,众地神涌出来说,我能证明。

他又指了指苍天,顷刻间狂风大作,众魔便随风慌忙四处逃窜,以后再不敢惹他了。经过三七日的禅定,终于在十二月初八的凌晨,顿感星光灿烂,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正觉的佛陀,悟得了世间一切天人合和的真谛。

悟得了人生“四谛”即:苦、集、灭、道——人生痛苦的缘由和解除的途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达到涅槃的正道。“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表明人的一生一切活动互为因果的关系,达到正觉境地,终于成佛。当时大地震动,人神齐欢呼,地狱鬼一时也脱离了苦海。释迦时年三十岁。

释迦成佛后,他首先找到曾经跟随他的五个人,教化他们,称为初转法轮。成了佛祖最早的弟子;从此佛教具有了佛、法、僧三宝,这是佛教成立的标志,释迦就是真正佛教的创始者。从此,他到处宣讲佛法,普度众生。弟子越来越多,包括他过去的好多远近亲眷、好友,好多的富贾商豪,他们出资,在古印度各国,为释迦佛祖建了好多讲经说法的场所,规模日渐庞大。

在他八十岁、二月十五日那天,去舍卫城的途中,自感阳寿将尽,走到恒河边的婆罗树林的时候,躺在两个大娑罗树之间,面向西方,右手将头支起,对身边跟随他的十大弟子进行最后讲法,讲完之后,便涅槃了。

附近的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悼念这位伟大的佛祖的遗容。火化后,人们看到了很多的舍利子。古印度的十个大小国家都想得到佛祖的舍利子。经过商议,将舍利子分给了八个国家,两个小国得到了骨灰,分别带回国建塔供养。

阿难,大雄宝殿内,站在释迦牟尼佛像左侧、双手合十,非常虔诚的样子,这就是——阿难。他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意译是,庆喜或者无染。传说是斛钣王的儿子,也有的说是白饭王的儿子。斛钣王和白饭王与释迦是同一个家族,阿难是释迦的堂弟,他出生于释迦牟尼成道的夜晚,所以也叫“庆喜”。他出家后侍奉释迦牟尼二十多年,因为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又称“多闻第一”,在第一次以大迦叶为中心,进行“三藏”结集时他是主诵人。后来在华人翻译经文时,开头第一句的“如是我闻”,就是阿难所说的。阿难是中国禅宗继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迦叶,站立在释迦牟尼右侧,双手抱拳,看上去,给后人老成持重的感觉,“迦叶”,是梵文“摩诃迦叶波”的简称;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波”是他的姓。迦叶也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他年高德重,被称为“大迦叶”,他以严格遵守戒律的苦行而著称。释迦牟尼涅槃之后,迦叶组织了第一次佛经的结集。

大雄宝殿的精美雕像

有资料记载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汝当护持,毋令断绝。”是以迦叶为西天初祖,延续传至到达摩这里,为西土二十八祖,故曰:四七真乘。

后来达摩传到东土六祖慧能这里,代代相传,传佛心印,如灯续明,六祖慧能传至义玄禅师,成为临济宗的开山祖师,祖祖相传,直传到第四十五代临济寺释有明禅师这里。在中国禅宗中,尊迦叶为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

观世音,是宣扬大乘经菩萨之一;意译为:听闻到他(她)的声音,能解灾难。《悲华经》中记载,他是古印度转轮王、无诤念,即阿弥陀佛的第一个太子,名叫“不眴”;《小乘经》中记载,说她是妙庄王的三女儿。一种说法是太子,一种说法是女儿,究竟是男是女,我们华夏人不甚了然;为了美化救苦救难的菩萨,华夏人世世代代便将观世音菩萨女性化;观世音菩萨为广度众生,能展现种种形象,因此是男是女,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唐玄奘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译为:观自在,又称:救世菩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如果有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就现身为佛,为众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就现身为居士为众人说法。应以妇女、儿童等身得度,就现身为妇女、儿童为众人说法。”《法华经》中记载:“若有众生,受各种苦难所缠身,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可以解脱。”

在民间,尤其是涉及观世音菩萨的节日,民间活动更为重视和盛行。在民间关于道教的活动也很多,尤其是在一些古老的县、乡和中型城市的庙宇中,人们还称她为“送子娘娘”。因此观世音菩萨在道教中也有一席地位,书面语被称为“慈航道人”,在民间,送子娘娘面前的香火非常旺盛。

文殊,大雄宝殿内北墙东边的东侧,骑着狮子的就是文殊菩萨。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译音的简称,意思是:妙吉祥。是宣扬大乘经菩萨之一,他以“智慧第一”而著称。《悲华经》中记载,说他是转轮王、无译念的第三个儿子,名叫王象。《小乘经》中记载,她是妙庄王的大女儿。由此看来,众位菩萨是男是女、是谁的后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能够随应变化,不论是谁的后人,只要能够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用我们现在中国人的语言和指导思想来说,只要能为人民服务,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份吉祥、增添一份清凉之意才是最重要的!他骑坐的狮子,象征着他智慧的勇猛;他右手拿的那支宝剑,象征他以智慧之剑,斩断一切烦恼和魔障;左手持莲花,花中放着《般若经》,表示般若智慧一尘不染。他在佛教界的地位非常高,三世都已经成佛,他的“过去世”是龙种上佛;“现在世”是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世”是普世佛。当初为了帮助如来世尊弘扬佛法,他自愿站在如来佛祖旁边。

文殊菩萨曾在中国五台山显圣,五台山的清凉寺是他显灵说法的道场。传说,五台山设无遮大会斋,一位乞丐婆带着两个小孩和一条狗去讨饭,只讨得三份食物。他说,狗也是活物。和尚便说,人有吃的就行了。乞丐婆说,众生应该平等,狗也是众生中的一个,它也需要食物的。说着,剪下一把头发,腾空升起,显出菩萨真身,两个小孩化为童子,那只狗变成了文殊菩萨骑的狮子。至今,五台山还有文殊菩萨的“发塔”。

普贤,大雄宝殿内的北墙西边,骑白象的就是普贤菩萨。普贤,是梵文“三曼多跋陀罗”的意译,“三曼多”意思是“普”,“跋陀罗”意思是“贤”,因此称为“普贤”,就是“普遍贤善”的意思。他也是弘扬大乘经的菩萨之一。他骑的是六牙白象,象征着慈祥、慈善的力量;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象征着“四如意”,也说“四种禅定”;他手中的那朵莲花则象征着清净不染。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记载,普贤为说法,发下十大愿,释迦牟尼佛对他的护法精神极为赞赏。传说,普贤在中国的峨眉山曾经显圣,因此峨眉山就成了普贤菩萨说法的道场。西南方向有座光明山,普贤与他的众多弟子,经常在这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后来佛门中说的“光明山”就是峨眉山,山上有“光明寺”。

地藏,在大雄宝殿内的东南角,他被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十轮经》中说,安心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便称他为:地藏。《宋高僧传》中说,地藏是新罗国(今朝鲜)的一位王子,名叫金乔觉,他少年出家,公元653年来到中国,在安徽九华山苦行修炼。后来就广收徒弟、居士,开始化缘建寺院。于是,九华山的寺院、僧侣日渐增多。他九十九岁坐缸圆寂,三年之后开缸时,肉身不腐,面色如生,骨节还能动。后人便将其全身放入塔内,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地藏肉身塔”,后来又建了大殿,以得名“肉身宝殿”。因此,九华山成了金乔觉地藏的道场。

到了明朝,金乔觉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菩萨诞辰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成群的朝拜者跪在肉身殿内,守候在肉身塔边。

传说中,释迦牟尼佛曾经嘱咐地藏王菩萨,让他常住人世间,并掌管阴曹地府,救济三恶道受苦众生。于是,地藏王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弥勒佛出世之前,就一直在人间教化众生,拯救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他发下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他的像多半是身披袈裟,手持九锡宝杖和如意宝珠。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最早可能是从绘画引起的。唐朝末期的张玄和贯休开始画十八罗汉像,宋朝诗人苏东坡题了赞诗。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了唐玄奘翻译的《法住记》的结集者庆友,庆友为第十七罗汉。绘画的时候,重复了第一罗汉宾头罗尊者(就是“宾度罗跋啰惰阇”的异称)为第十八罗汉。相传,此人有伏虎的本领。关于第十八罗汉,有加“迦叶和君屠钵叹”的;也有加“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的,中国西藏地区则加“摩耶夫人和弥勒”。

圆通店内的木雕十八罗汉

据记载,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佛嘱咐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人世间,由众生供养,为众生造福,普度众生,并护持佛法。《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的结集者是阇那多迦,由范仲淹作序。

第一尊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阇,人称坐鹿罗汉。原来是古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忽然发心出家,优陀延王苦苦相劝无效,便随遁入深山修行。几年后的一天,他忽然骑着一头鹿回宫,劝导优陀延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来说明世间的欲念、贪念的可悲,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跟随他出了家。于是后人称他为“骑鹿罗汉”。国王成罗汉以后,与他的眷属大部分居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罗汉:迦诺迦代蹉,人称欢喜罗汉。他原是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喜”、什么叫“庆”。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可以感到的快乐,就叫“喜”;由耳、眼、鼻、口、手所感觉到的快乐,就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等,就感觉快乐。他修成罗汉后,人们便称他为“喜庆罗汉”,后来他与自己的眷属五百罗汉居住在北方的迦湿弥罗国。

第三尊罗汉:诺迦跋哩陀,人称举钵罗汉。他原是古印度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式是,举起铁钵向人乞求。修成罗汉后,人们便称他为举钵罗汉。后来他与眷属六百阿罗汉分别住在东胜神洲。

第四尊罗汉:苏频陀,人称托塔罗汉,原来是佛陀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当时的塔是瘗藏佛的舍利、佛骨的,因而,塔也就成为佛的象征。他为了时刻不忘佛陀,自制一座塔随身携带,故名托塔罗汉。他与自己的眷属七百阿罗汉,大部分居住在北俱卢洲。

第五尊罗汉:诺距罗,人称静坐罗汉。他是一位大力罗汉,他原来是一位战士,出家后,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使他放弃之前当战士时候的粗野行为。他在静坐的时候,仍然显出大力士的性格。他潜心修行,在修成罗汉之后,便称他“静坐罗汉”,后来他与自己的眷属八百阿罗汉分别住在南瞻部洲。

第六尊罗汉:跋陀罗,人称过江罗汉。他的母亲在跋陀罗树下生下了他,因此取名跋陀罗,后来送他出家。传说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了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他为“过江罗汉”,他修成罗汉后,和自己眷属九百罗汉分别住在耽没罗洲。

第七尊罗汉:迦理迦,人称骑象罗汉。他是一位驯象师,象是佛法的象征,象征着佛的力量威力无比,能耐劳、又能远行,他出家后又得到吉祥的罗汉果,故名“骑象罗汉”。他与自己家眷分别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罗汉:伐阇罗弗多罗,人称笑狮罗汉。他原是一位猎人,出家后便戒了杀戒,有两只小狮子走到他的身边,感谢他放下了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狮子带在身边,后人便称他为“笑狮罗汉”。他与自己的眷属一千一百多阿罗汉分别住在波茨纳洲。

第九尊罗汉:戍博迦,人称开心罗汉。他原是中天竺国太子,他的弟弟不服父亲的管教而作乱,他告诉弟弟,我的心中只有佛,没有想当国王。说着便解开衣服,弟弟果然看见他心中有一尊佛,他便不再作乱。故人便称他为“开心罗汉”,后来他与自己的眷属九百多阿罗汉分别居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尊罗汉:半托迦,人称探手罗汉,因为他打坐的时候,常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便双手举起,长嘘一口气,故人称他为“探手罗汉”。他与自己的眷属一千三百多阿罗汉分别居住在三十三天外。

第十一尊罗汉:罗怙罗,人称沉思罗汉。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而著称。“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动中,能知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故称“沉思罗汉”。他修成罗汉之后,与自己的眷属一千一百多阿罗汉分别居住在比利飏瞿洲。

第十二尊罗汉:那伽犀那,人称挖耳罗汉。他是一位论师。“挖耳”就是由于觉醒而产生的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根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其中“耳根清净”最为重要。因为那伽犀那论耳根功夫最到家,所以挖耳形态最能代表他以及他修炼的成果,故称“挖耳罗汉”。他与眷属一千二百阿罗汉分别居住在广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罗汉:因揭陀,人称布袋罗汉。他原是古印度的一位捉蛇人,常携带一口布袋到山上去捉蛇,然后拔掉蛇的毒牙,再将它放掉,这样,行人就避免被毒蛇咬伤、致命。因发这样的善心,获得罗汉果。因他手中的布袋,便称他为“布袋和尚”。他修成罗汉之后便与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分别居住在广肋山中。

第十四尊罗汉:伐那婆斯,人称芭蕉罗汉,传说他出生的时候,雨下得很大,院中的芭蕉叶被雨打得沙沙作响,随之取名“雨”,梵文伐那婆斯是“雨”的意思。他出家后便常在芭蕉叶下静坐,芭蕉叶可以避雨,也可以遮日,是静坐、修炼的好地方。他得道后,便称他为“芭蕉罗汉”,后来便与眷属一千四百阿罗汉分别居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罗汉:阿氏多,人称长眉罗汉。他生下来就长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的前世就是一位涉世很深的和尚,修行到老,毛发都已脱落,只剩下两条长长的白眉,他死后再转到人世间,他的父亲就送他出了家,若干年后他终于修成了罗汉,人们便称他为“长眉罗汉”,之后他与眷属一千五百阿罗汉分别居住在鹫峰山。

第十六尊罗汉:注茶半托迦,人称开门罗汉。他到人家化缘的时候,常用拳头砸门,叫屋里的人出来布施,后来佛陀担心他这样会吓到人家,或人家对他产生反感,便赐他一根锡杖,让他再化缘时,用它在人家门前晃动,人们听到这声音,果然出来布施于他。这锡杖后来演变成和尚用的禅杖。他得道成罗汉后,人们便称他为“开门罗汉”。他与自己的眷属一千六百阿罗汉分别住在持轴山。

第十七尊罗汉:迦叶,人称降龙罗汉。古印度的时候,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处杀害僧人,毁掉佛塔和寺院的大殿,将佛经抢劫到那竭国去。龙王似乎也看重佛经,便发洪水,淹没那竭国,将佛经收藏到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伏了龙王,取回佛经,因此便称他为“降龙罗汉”。

第十八尊罗汉:弥勒,人称伏虎罗汉。他出家修行的寺院门外是一座山,经常有老虎下山觅食,在寺院门外呼啸。弥勒担心饿虎伤人,便在伙房里众和尚的饭菜中取出一些来喂虎,老虎被感动了,便被他收服并度化,故名“伏虎罗汉”。

藏经楼,藏经楼是正定临济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坐落在大雄宝殿的后边、圆通殿的上层。这里宽敞、明亮,摆放着高大的藏经柜,存放着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经书,是众僧学习佛经的地方。在藏经楼大厅的中间还供奉着毗卢佛。

临济寺藏经楼

毗卢佛,在中国有几种译法:毗卢,是“毗卢遮那”的译音,简略译为“卢舍那”“遮那”,大意是“光明照遍”“遍一切处”“大日”。佛教内还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旧译本《华严经》,是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第六十卷译为“卢舍那”;新译本《华严经》,是唐实叉难陀翻译的,第八十卷中译为“毗卢遮那”。华严宗根据这些翻译,认为毗卢遮那和卢舍那分别为译音的全称和略称,为报身佛,是《华严经》所说的莲花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

(2)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相佛与此相同,但所称不同,以卢舍那、释迦牟尼二佛为变化身,以毗卢遮那佛为自性身。

(3)密宗视毗卢遮那为“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是尊奉的主要对象。

药师殿,正中供奉的是药师佛,左边是日光遍照菩萨,右边是月光遍照菩萨,三位佛被誉为东方三圣。药师佛的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译音为:鞞杀社寠噜,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他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相传,他是医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菩萨;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记载:星宿光、电光明兄弟俩曾持良药,供养日藏比丘及其他众僧,此时大众赞叹,号兄为药王、弟为药上,是今天的药王、药上二菩萨。佛陀告诉弥勒,药王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药上菩萨,亦次药王作佛,号净藏如来。

《药师经》有记载曰:药师佛在没有成佛之前,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发下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出众生一切痛苦。使众生生活所需,无有不足,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五福俱全,文明鼎盛。药师佛成佛之后,也在时时刻刻践行着自己发下的大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