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寺不但是临济僧人精神的家园,也是喜欢佛教文化人们的精神乐园。在临济宗的影响下,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信佛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进而使禅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传播更为广泛。
在残酷的灭佛运动中,佛教为什么没有被彻底摧毁?这说明佛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国的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的长河里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智慧卓越的高僧,同时也孕育了很多在家修行的著名居士,如宋朝居士、山西人李遵勖;著名诗人、学者苏东坡、苏辙;明朝居士田素庵等。
古代僧人和爱好禅文化的居士,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而又丰厚的文学遗产。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方面的作品,佛教思想深入其中,禅诗也就相继产生开来。
在中国的禅宗文化中,突出人的主体性的人生哲学、至关悟道的思维方式。人文文化的审美境界,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与西方现代哲学、现代艺术也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参禅的方法,追溯到根本,就是艺术家成长的方法,只不过是它的形式不一样,其结果却是一样的。早在宋代深受佛学影响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就强调“顿悟”,并以顿悟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
唐代的不少诗人就以诗通禅来突出“顿悟”。南宋诗人严羽又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妙悟”说,他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顿悟”就是经过反复琢磨,深入体会后,达到心领神会、彻底理解的境界,这也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
东晋以后,僧人中间也出现了大批的诗人,他们的表现手法都是偈颂体。偈颂体向传统诗歌输入了新的血液,使当时的诗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通俗化上。僧人用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弘扬佛法,必然是面对人民大众的,但这种宣传必须是口语化或者接近白话的、使人通俗易懂的形式,如反映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里就有很多偈颂接近民谣、民歌形式。
到了唐朝时期,禅诗盛行,诗人多以表达自己开悟、悟道、向人示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又有些诗人吸取前辈的公案、语录来颂扬他们的功德,其中有很多诗篇写出了富有禅味的意境。后来又出现了很多看似是在写实的作品,以物写物、以景写景,不讲禅理,也没有入禅的意思,看上去很难说是禅诗,但诗人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禅法,强调暗示和象征,创造出了更为智慧的禅境。
历史中有很多诗歌是抒发诗人超凡脱俗、清淡娴雅的生活情趣的。到了宋朝,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异和禅宗思想的熏陶,他们不但参禅悟道、吟诗作赋,而且不放弃对世俗物质的追求,这样就拓宽了他们的创作题材,丰富了表现手法,也寄托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某种希望和感受,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想法和追求。
临济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但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变迁,而且临济宗的精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历朝历代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著名的诗篇,也影响着今天的文化以及新时期的文学创作。
临济禅寺的精神、思想很早就被吸收到文化中来,这主要表现在历代文人的诗歌、散文里,同时也造就了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们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写出了临济宗的禅意和禅的体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文学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