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文化的证明

历代文化的证明

时间:2023-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沼禅师,唐五代临济禅师慧颙的弟子,临济宗第四代传人。此人聪明好学,显示出宣扬如来大法、延续临济正派为重任的姿态。从临济宗的发展历史来看,正是从方会禅师这里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突飞猛进,被后人称为杨歧派。拜在克勤门下后,又有不小的长进,大振临济宗风。临济宗第十四代传人。元代临济禅师,又作原妙。他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虚云和尚,历经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跨世纪的百岁禅师。

临济宗文化,就像山涧中潺潺流出的清泉水,她经过了漫长而又坎坷的山路,一直流到了我们这个新时代。如今她还在流淌。

延沼禅师(896~973),唐五代临济禅师慧颙的弟子,临济宗第四代传人。宋开宝六年八月圆寂时,有诗句语录传世:

道在乘时须济物,远方来慕自腾腾。

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灯。

善昭禅师(945~1022),临济宗第六代传人,宋朝临济禅师、省念禅师的弟子,有着极深的文化修养,留有《第一诀、第二诀、第三诀》《颂》等诗篇,譬如《西来意颂诗》: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

正示西来千种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还有一首《偈》:

胡僧金锡光,为法到汾阳。

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

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

更拟问如何,拄杖蓦头楔。

方会禅师(996~1049),临济宗第八代传人。宋朝临济禅师跟随慈明楚圆禅师参禅悟道,是楚圆禅师的徒弟。此人聪明好学,显示出宣扬如来大法、延续临济正派为重任的姿态。从临济宗的发展历史来看,正是从方会禅师这里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突飞猛进,被后人称为杨歧派。在庆历六年以后的岁月里,方会禅师著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流传至今。方会禅师有《偈诗》一首:

踏著称锤硬似铁,哑子得梦向谁说;

须弥顶上浪滔天,大海洋里遭火热。

杨岐一要,千圣同妙;

布施大众,果然失照。

杨岐一句,急著眼觑;

长连床上,拈匙把著。

杨岐无旨的,种田博吃饭,

说梦老瞿昙,何处觅踪迹。

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

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啰哩,

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

守端禅师(1024~1072),临济宗第九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杨岐方会的徒弟。著有《白云守端语录》流传至今,另有许多诗篇,譬如《蝇子透窗偈》《因雪》等。在一首《白云夏日》的诗中,守端通过夏日山寺的静谧清凉反映出一种淡泊心怀:

夏日宜山寺,优游趣几何?

闲庭芳草长,危岭断云过。

洞水穿廊远,岩风入座多,

更当星少夜,月色透松罗。

还有一首《子规》:

声声解道不如归,往往人心会者稀。

满目春山春水绿,更求何地可忘机。

法演禅师(1024~1104),临济宗第十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做了守端禅师的徒弟后,才悟得了心源。多年来总好以本分事度化人,从平易处着眼,朴质无华,一生没有虚假的套路来对待别人。晚年居住山东,后又到湖北一带,被后人称为蕲州五祖,又称五祖禅师。留有《五祖法演语录》和多篇诗作。譬如《山前一片》: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克勤禅师(1065~1135)临济宗第十一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开始拜了很多师父,后参五祖法演得法,以多种经验写成的《碧岩录》最为出名,后来又有《圆悟克勤语录》二十卷、《圆悟心要》和《题闰师禅庭双竹》《送丕上人南游》《赠惠崇上人》等诗篇,例如《金鸭香销》: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扶醉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还有一首《送元上人归宁》:

禅性虽无著,偏亲奈白头。

直应飞锡到,方是倚门休。

雪里犹思去,花前岂易留,

如何迎侍得,住近免离愁。

绍隆禅师(1077~1136),临济宗第十二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克勤门下的弟子。曾经拜过几位师父,受益匪浅。拜在克勤门下后,又有不小的长进,大振临济宗风。著有《虎丘绍隆语录》流传至今。有为数不多的诗篇,如《槿花》:

朱槿移栽释梦中,老僧非是爱花红。

朝开暮落管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

咸杰禅师(出生年月不详),1168年圆寂。临济宗第十四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曾经跟随过很多老师父,但屡遭坎坷。后来跟随昙华禅师,其聪明和智慧便一发而不可收,在他门下禅侣汇集,和他交流、向他学禅的多达千人。他门庭严肃,在国内第一。著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两卷流传于世。

祖先禅师(1046~1121),临济宗第十五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少年学习儒家,但他羡慕禅法,便学行脚僧的样子,步行千里,后来便落发为僧,住进寺院,领会禅学的深奥。之后在密庵咸杰门下得以彻悟,修持临济禅法,依师住了五年,后来离开咸杰禅师,回到四川。著有《破庵祖先语录》一卷流传于世。

师范禅师(1174~1249),临济宗第十六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祖先门下弟子。听闻“术落秋空”一语而得悟,后来听师父“祖先”讲述他的师父咸杰禅师,师范便从中得法。著有《无准师范奏对录》《无准师范禅师语录》流传于世,被誉为“南宋佛教界的泰斗”。

祖钦禅师(1215~1287),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宋代临济禅师。他年少出家,开始目睹苍天、漫无目的地参禅,后经无准师范禅师指点,整日目睹百年古柏树而大彻大悟。一生曾住过潭州龙兴寺、湘西道林寺,咸淳五年住在仰山。著有《雪岩祖钦语录》四卷本流传于世。

元妙禅师(1239~1295),临济宗第十八代传人。元代临济禅师,又作原妙。元妙出家后,学习天台经教,后到杭州净慈寺参断桥妙伦,一年以后,再拜雪岩祖钦为师。至元十六年,到西天月,以“三关”语考验学着,受度弟子数百人,后来门下弟子为他建了“大觉禅寺”,被誉为“高峰古佛”。著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各一卷本流传于世,并留有为数不多的诗篇。如《云庵》:

或淡或浓施雨云,半舒半卷逆风来。

为怜途路无栖泊,却把拆费永夜开。

通琇禅师(1614~1675),临济宗第三十一代传人。清代临济禅师。十九岁跟随圆修禅师出家并得悟,他继承了圆修禅师的法门和席位。顺治年间,两度被召入宫内,赐予紫衣、金银,被封为“大觉普济师”。著有《普济玉林国师语录》十卷本流传于世。诗《江行》:

天地本无碍,乘风且浪游。

岸疑随舫动,星故逆云流。

小憩闲临水,高吟晚上楼。

宁知人代里,不复有丹邱。

空印禅师,临济宗第四十一代传人,清朝临济禅师。他是佛海真觉禅师门下的弟子,生卒事迹不详。他有一首《付法》偈诗:

石鼓峰前味若何,通霄路外七星磨。

圣箭飞入九重里,四海清平四海歌。

觉华禅师(1824~1907),临济宗第四十二代传人,清朝临济禅师。妙莲觉华老和尚,福建人。妙莲觉华禅师在二十一岁时投福州鼓山涌泉寺,在礼量公老和尚处剃度出家,同年在依怀公老和尚处受具戒。圆戒后留寺任职,量公、怀公二老当时都是福建的名德尊宿。清咸丰四年,量公老和尚退隐,妙莲觉华老和尚奉师父之命,继任本寺住持。光绪十八年传法于虚云和尚,并作偈诗说:

德证菩提绍先圣,清净庄严水月同。

性觉妙明如来藏,彻透楞严了圆通。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化缘后回到寺里,于正月十二结跏趺坐,对侍者说:“寄语监院,护持常住,时间以至,吾行已。”说完,合掌向西念佛数声,瞑目圆寂,世寿八十四岁。

性彻禅师(1840~1959),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他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虚云和尚,历经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跨世纪的百岁禅师。虚云和尚自幼厌烦荤食,忌用五辛,性喜恬淡,少年时在祖母的葬礼中看见三宝法物,便生欢喜,继而烦弃举子业,嗜读佛经。十五岁时随叔父到南岳进香,游了几座名刹,萌发了出家的愿望。次年选择了离家,想到南岳出家,半路上被劫回来。并被父亲强行配娶田氏和谭氏,被禁锢在一室,但虚云并不动心。咸丰八年,又寻找机会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常开法师为他剃度。翌年,在妙莲和尚座下受戒。

虚云老和尚云游四方,振兴了很多寺院,并且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光绪帝赐予他紫衣、钵盂、玉印、锡杖、如意全副銮驾以及“佛慈弘法大师”的称号。与此同时,虚云老和尚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偈诗,譬如《示念佛是谁偈》《示绍门禅人》《示净慧禅人五首》等。《云居山学习会示众》这首偈诗是虚云老和尚在1958年5月30所作。全文如下:

政府爱人民,生产开会学,革除旧时污,造成新世界。

旧社会中来,旧秽熏成垢,大似鸦片毒,烟去瘾犹在。

言行多乖张,举动成障碍,幸遇大时代,教民速悔改。

转向新时政,已经八九载,习学未专心,依然萌故态。

竟何至如此,总因习染害,做事多错误,哪晓学未透。

全民都改造,一日千里快,社会主义兴,模为天下范。

欲免不落后,勇敢向前迈,奋挺铁石心,努力莫疲怠。

急急需改造,团结互相爱,共享和平福,共庆新社会。

建设事事良,生产勤莫懈,遵守党政制,从兹休懒惰。

如斯学不就,如此缘难再,恨我老病缠,盲聋颠倒怪。

勉诸同学们,勿效我腐败,圣贤尚勤学,闻过谢即改。

律明恣举制,自恣发露罪,荷蒙赐良诲,感谢爱我厚。

虚云老和尚是在1959年农历九月初三,圆寂于真如禅寺内云居茅蓬,这首《辞世诗》是在阳历10月所作,由云居侍者记录的: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本焕禅师(1907~2012),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二十二岁在报恩寺出家,1930年在武昌宝通寺受戒,同年到扬州拜来果法师为师;1937年发大愿朝拜五台山,后住碧山寺;1939年任该寺第三代方丈,在此修行十年间,用指血抄写了一部《普贤行愿品》19卷本。1948年11月到广东南华寺,承接虚云大和尚的法;1949年1月任南华寺方丈;1958年因反右蒙冤到农场劳动;1980年广东省政府宣布予以纠正,同年4月,应仁化县政府和佛教界邀请,就任丹霞山别传寺住持。

1948年农历三月,本焕在上海普济寺修行,多年来他一直挂念着自己的母亲,曾作诗如下: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

子出山关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

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