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六朝名刹两定林
从六朝坛类建筑遗址下来便可见风景旖旎的紫霞湖,湖水清幽湛蓝,掩映在山林之中,宛若一颗明珠。从紫霞湖往明孝陵方向有一条小路,小路东侧山坡是一片竹园,西侧有一座曲廊回旋、清静幽雅的定林山庄。而山庄的渊源可上溯至六朝时著名的两座定林寺——下定林寺与上定林寺。
下定林寺始建于刘宋元嘉元年(424),位于钟山南麓玩珠峰,即今明孝陵的西北一带。元嘉十年,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入华的高僧昙摩密多入住下定林寺,由于他不满意该寺濒临溪涧、地势较低,不久便在山腰之上营建上定林寺。
上定林寺位于钟山南麓一侧山腰处,下临今天的紫霞湖,于元嘉十六年建成。上、下定林寺属于同一寺庙,只是所处的位置有高、低之分,所以又统称定林寺。
刘宋元徽三年(475),僧人法献西游新疆,得佛牙舍利一枚,带回上定林寺佛牙阁供养,广受四方佛徒朝拜,成为佛教界共瞩的一件大事。六朝金陵数百寺庙中,唯有上定林寺和大长干寺供奉有佛舍利。自宋迄梁,上定林寺高僧辈出,如僧远、僧柔、法通、智称、道嵩、超辩、慧弥、法献、法愿、僧祐等名僧都曾居于寺内,是为江左佛教活动的中心。不过,真正使它熠熠生辉的,是僧祐、刘勰以及“饮誉于世”的文学批评名著《文心雕龙》。
上定林寺遗址
僧祐(445—518),本姓俞氏,祖籍彭城下邳(今江苏睢宁),其父一代移居南京。僧祐自幼就随父母到建初寺礼拜。“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父母就允许他入道,于是僧祐便留在建初寺,拜僧范为师。及至僧祐十四岁时,得知家人为其秘密访婚,便躲至定林寺,投在法达法师门下。经过二十余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大精律部,有励先哲”,成为当时著名的律学大师。齐梁时期,他先后受到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的礼遇。僧祐对于佛学的另一贡献是对佛教文献和史料进行了大量的卓越的收集整理工作。他著述丰富,有《释迦谱》、《世界记》、《出三藏记集》、《法苑集》、《弘明集》等。
《文心雕龙》
刘勰(465—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于齐永明八年(490)离开家乡京口(今江苏镇江),投身定林寺僧祐门下,寄居佛门十余年。在这段时间内,刘勰潜心研读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学说。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博通经论”,为定林寺整理佛经;一是潜心撰写《文心雕龙》。前者使他“长于佛理”,赢得时人的看重;后者则使他千百年后赢得世界性声誉。梁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离开了定林寺,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官宦生涯。总体来讲,刘勰的仕途并不显达。虽然后来受到昭明太子的青睐,但也只是被以“文学”之士视之,并无政治上的倚重。到了晚年,随着昭明太子的去世,他的仕途也走到了尽头。梁武帝的一纸诏书,使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定林寺,与僧人们一起撰经。后来,刘勰坚决要求出家,甚至烧掉了自己的头发以立誓。这一请求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刘勰终于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僧人,法名慧地。从寄居定林寺到离开,到又重新回到定林寺,刘勰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
随着上定林寺的兴盛,下定林寺则显得有些衰落。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高僧宝志圆寂,武帝“以钱二十万,易定林寺前岗独龙阜,以葬志公”。下定林寺的范围被大大缩小了。不过,它同样不乏历史文化名人的眷顾。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归隐金陵,就曾在寺内建“昭文斋”读书著述,并与米芾在这里相识,与苏轼在此说佛论禅。
陆游题刻
定林山庄之曲槛回廊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慕名来游玩钟山定林寺。第一次在昭文斋壁上题名曰:“乾道乙酉(1165)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他在游记中写道:“塔(指宝公塔)后又有定林庵,旧闻先君言,李伯时(即李公麟)画文公(即王安石)像于庵之昭文斋壁,着帽束带,神采如生。文公没,斋常扃闭。遇重客至,寺僧开户,客忽见像,皆惊耸,觉生气逼人,写照之妙如此。”五年后,陆游重游钟山,定林寺已被火毁,而他在昭文斋壁上的题名却被寺僧事先摩刻在寺后的崖壁上。陆游又记道:“予乙酉秋,尝雨中独来游,留字壁间,后人移刻崖石,读之感叹,盖已五六年矣。”
如今,定林山庄已被辟为“上定林寺刘勰与《文心雕龙》纪念馆”。其三进院落分别为三个展厅,以“钟山与六朝都城”、“钟山定林寺”、“刘勰与《文心雕龙》”三个展览单元,使我们在曲水小桥、翠竹轩宇中再读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六朝京都、钟山及定林寺的不解之缘。
定林山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