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纪念建筑散林间
孝经鼎
中山陵墓周围有着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林海,在林海的碧波中,散落着为数不多却各有特色的亭台楼阁,向人们展示着千姿百态,诉说着逝去的岁月和难忘的往事……
孝经鼎
1933年,在陵墓广场南面,建起一座八角形三层石台,石台中央安放着汉白玉雕花石座,石座上放置着一个四米多高的铜鼎。铜鼎分鼎亭、鼎腹、鼎基三部分,鼎亭呈六边形,内藏六角形铜碑,上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母亲黄氏手书的《孝经》全文。因此,这座铜鼎被称为“孝经鼎”。鼎腹呈圆形,鼎壁上铸有“智仁勇”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字,全是采用孙中山亲笔手书铸成的。鼎基的平面上刻着铜鼎设计者和监造者的名单。
孝经鼎是曾为中山大学校长的戴季陶和学校师生共同捐赠铸造的。1932年4月9日,戴季陶以书面形式特别关照设计部门,提出自己对制鼎的要求:“圆形铜鼎,鼎上五方(万一五方不易妥当,则六方亦可)三级。鼎亭全部黄铜吹色(造法全由陵园作主)。向外正面刻八德字,向内正面刻智、仁、勇三字,全部集总理字。鼎内藏四主铜碑,上刻戴太夫人书《孝经》(如字太大时可以用照相缩小)。下面三级石台,四面栏杆石级全部雕花。”1933年5月7日,在铜鼎地基处举行奠基仪式时,戴季陶将一个石匣子埋入地基内封闭。据说石匣子里面藏有铜盒,盒面上刻戴季陶书写的总理遗嘱全文,铜盒里存放的是中山大学在南京的校友恭录的孙中山先生的全部遗教。
音乐台
音乐台
在陵墓广场南面,有片半圆形的露天建筑,这就是1932年至1933年期间,动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华侨捐款和国民党辽宁省党部捐款合资建造的音乐台。基泰工程公司的关颂声建筑师是这一杰作的设计者。他依山坡地势,将音乐台设计成半圆盆形,圆心处为演奏台,台背部建弧形大壁,以汇集音浪。台前有一汪月牙形莲花池,池底有伏泉,水甚清澈,终年不涸。仲夏莲花盛开,满池绿肥红瘦,令人赏心悦目。池前是半圆形草坪,依坡势前低后高,是得天独厚的听众席。沿草坪外缘绕以水泥回廊,廊架上攀缘着紫藤等花木,四周栽植绿篱及白玉兰、碧桃、紫薇等,每当春末夏初,大串紫藤花悬垂开放,清香阵阵,沁人心脾。盛夏时节,紫藤架下凉风习习,是游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行健亭
行健亭
在通往中山陵的陵园大道旁,有一座红柱蓝瓦的方亭,掩映在蓊郁的树木之间。到了这座亭子里,中山陵就翘首可望了。亭子取名行健亭,应出自“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古语。亭子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亭柱、横梁、额枋、藻井、雀替等都饰以彩绘。远远看去,恰如绿叶丛中托出的一朵红花,既艳且雅。行健亭由赵深建筑师设计,广州市政府捐款,1933年建造。
光化亭
光化亭
坐落在陵墓东面小山丘上的光化亭,是用孙中山奉安大典时华侨的赠款建造的。亭子颇具特色,为纯花岗石构筑,不敷色彩,无一钉一木,设计者是刘士能建筑师。他将石亭设计成八角形,上下两层平台,内外双重亭柱,亭脊、顶面、檐椽、几斗、梁柱、雀替、藻井等构件,全用大石雕成,花纹至细,刻工至巨,为陵园亭中最精之工程。它的建造工期也最长,从1931年建至1934年。
流徽榭
流徽榭
中山陵墓东首小茅山麓有两道沟,那里溪水汇流十分充沛,凡陵墓东与灵谷寺西一带山坡之水,都沿着这两道山沟汇流于此,故名二道沟。中山陵园成立后,在此筑坝蓄水,形成一人工湖,取名流徽湖。1932年,陵园管理委员会使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捐款,靠湖西岸建起一座水榭,名曰流徽榭。水榭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三面临水,一面傍陆,以石阶与岸相连。榭顶为卷棚式,覆乳白色琉璃瓦,极为素雅。设计者是陵园工程主任顾文钰。这里湖平如镜,乳白色的榭影倒映水面,衬以绿树蓝天,构成一幅梦幻般的画面。
仰止亭
仰止亭
在二道沟北面的梅花岭上,还有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方亭,南面额枋上题有“仰止亭”三个字,由捐建者叶恭绰先生题书。中山陵园内的纪念性建筑都为团体出资捐建,只有这个仰止亭是由叶恭绰个人捐建的。1929年,孙中山遗体安葬中山陵后不久,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就写信给陵园管理委员会,要求动工兴建纪念亭。1930年9月,他亲自选定二道沟北面山坡作为他个人出资建筑纪念亭的地点,并请刘士能建筑师设计。1932年秋天,仰止亭落成。其“仰止”二字,出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止亭寄托了叶恭绰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藏经楼
中山陵墓之东、灵谷寺之西,有一片较为平坦的丘阜,深藏于幽谷之间。1936年,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藏经楼在这里落成。藏经楼由中国佛教会募资,卢树森建筑师设计,江裕记营造厂承建。主要有主楼、僧房和碑廊。主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屋脊为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饰有紫铜回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内有“总理遗嘱”石刻,楼后有“三民主义”碑廊。碑廊长达125米,碑廊两壁镶嵌138块河南嵩山青石碑(其中80余块为冯玉祥将军赠送),上刻《三民主义》全文,共16讲,155000余字。分别由张乃恭、陈天锡等人书写,唐仲芳刻石。碑刻书法严谨,雕琢精细,是一组纪念与观赏俱佳的民国文物。
1984年,藏经楼被修葺一新,辟为孙中山纪念馆,用以展陈孙中山生平史迹。
藏经楼
小红山官邸(美龄宫)
小红山是中山陵墓西南方的一座土丘。1930年10月24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第24次会议讨论的第17项议题是“蒋主席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案”。决议是“照办”。1931年春,蒋介石面饬南京市工务局督造小红山官邸。当年冬季开工,两年后建成。虽说是蒋介石张罗建起的别墅,但他很少来这里居住,只是宋美龄有时来做礼拜而已。因而,人们又称其为“美龄宫”。
美龄宫
美龄宫是一幢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宫殿建筑。由于建筑在土丘上,虽然只有两层,却显得巍峨高大。巨大的古典式屋顶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在阳光辉映下,流光溢彩,耀人眼目。阳台上围绕着雕有凤凰的汉白玉栏杆,更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楼上是卧室,十分宽敞明亮,卫生设备考究。楼下是会客厅,又名“凯歌堂”,可以容纳200多人。据说,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来中山陵谒陵时,常在这里停留歇脚。
革命历史图书馆
在中山陵墓西侧的密林中,有一座平面呈T形的楼房,是革命历史图书馆。它由彼此相连的前后两部分组成,前楼阅览及办公,后楼藏书,所藏书籍多为辛亥革命的史料。这个原带有纪念性质的小型图书馆由竺达记营造厂承造。1932年冬季开工,1935年春天建成。但自从1937年南京沦陷后,它的性质和功能就改变了,到如今成了虽有历史沧桑而无图书可阅的图书馆。
永慕庐
永慕庐
1929年春,当中山陵墓第一期工程行将告竣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于陵墓东北的小茅山顶,择地建起一处庭院小筑,作为孙中山家属守灵处。建筑采用山石垒砌,一厅四房,四房以廊与厅相连,院墙门楣上有“永慕庐”石额一方,为谭延闿手书。此处风景清幽,小筑古朴典雅,颇得山林野趣。抗战中,永慕庐被毁,后重建。
桂林石屋
桂林石屋
在陵墓东与灵谷寺西的高阜上,还有一座石屋,墙垣均用青龙山石板石条砌成,四周遍植桂花,故名桂林石屋。石屋的主人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这一带山林秋景尤美,林森喜之。石屋建于1932年4月至1933年6月,由广州市政府捐建,但在抗战中被毁。
永丰社
永丰社
中山陵园成立后,树苗花草产品日趋丰富,外界争相采购。1932年4月,在陵墓西南路边建屋一所,专门发售各项园产,取名永丰社。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造,1933年6月建成,在抗战中被毁,后重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