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抚今追昔灵谷寺
苍然独散步,暝色寺门深。
斜照暧高岭,归禽响隔林。
抚松得古趣,观水息机心。
还复款僧室,香云清欲沉。
——清·甘熙《灵谷寺晚步》
1928年,历经三年的北伐战争结束,数万将士血洒疆场。为安慰忠魂,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建造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经过多次研究和实地勘查,决定以灵谷寺旧址为公墓墓址。根据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HenryK.Murphy)的设计方案,新建一座纪念馆、一座纪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刚殿作为公墓的正门,改建无量殿作为公墓的祭堂。1949年,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改为灵谷寺公园。经筹备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无量殿前大雄宝殿中的佛像全部归并到龙神庙中,龙神庙就成了今天的灵谷寺。
现在灵谷寺规模虽然远不如前,但整体布局还是比较规范的,整个建筑群呈对称状,自前往后,有照壁、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闲来不妨漫步灵谷寺,抚松观水,去寻觅六朝的梵音。
照壁
灵谷寺有巨型照壁一座,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十字,讲此处是六朝神僧宝志的真身道场。其下六个红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nāmó,意为致敬、归敬、归命。这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阿弥陀佛”也是音译,意译为“无量寿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名“接引佛”。从佛教的观点看,世俗众生所住的世界肮脏污浊不堪,称为“秽土”、“秽国”。与之相对的是佛所居的世界,称为“净土”、“佛国”。大乘佛教说有无数佛,故有无数净土。信佛修行,最终目的就是在死后脱离秽土,往生净土。净土虽多,最有名的最为信士向往的,还是阿弥陀佛所居的西方净土。此净土称为“极乐世界”,是意译,音译是“须摩提”。据说此世界中以阿弥陀佛为首,常为众生说法。生活在其中的万物无有众苦,但受众乐,故名“极乐”。阿弥陀佛最为慈悲济世,不断接引信士往生此净土。据汉化佛教影响最大的宗派净土宗的说法,只要信仰阿弥陀佛,并不断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阿弥陀佛就“来迎”、“接引”,“往生”于极乐世界。因其方法简便易行,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直到现在,在汉化寺院中,就是对着别的佛,包括释迦牟尼佛,信徒们口中还是念的“阿弥陀佛”。
照壁
山门
灵谷寺山门正门横楣上有“灵谷寺”三个大字,这是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题。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因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山门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前殿
进入山门便是前殿,又称弥勒殿、天王殿,内供六尊像。殿中间供弥勒,面对山门。他的背后供韦驮天,面对大雄宝殿。两位背靠背,中隔板壁。殿两侧供四大天王。
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族,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弥勒如灭时,释迦牟尼为他“受记”(作预言),说弥勒是自己的继承人,将来在尽度众生时成佛。为作好此项准备,派弥勒往生兜率天的内院。弥勒把兜率天内院改造成了“弥勒净土”,凡归附弥勒的均可往生。弥勒要在此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岁),然后下生人间。中国元明清三代,白莲教系统的农民起义常用“弥勒佛下生”作号召,便是基于这种说法。据说,弥勒下生后,将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坐,成道为弥勒佛。然后在园中开三番法会说法,度尽上、中、下三种根基的众生,是为一切成佛的“龙华三会”。但那是很遥远的未来的事,所以弥勒只是菩萨,充其量是“未来佛”。
灵谷寺山门
弥勒殿所供按说应该是菩萨装的弥勒本像,如北京广济寺天王殿、苏州灵岩寺弥勒阁等处供的天冠弥勒像,尚存中古遗风。可现在灵谷寺所供的天王殿正尊,却是一个肚皮袒露的笑口弥勒像。原来,这是中国的弥勒化身,据说他就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
据《宋高僧传》,五代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是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心宽体胖,言语无恒,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市镇乡村游化行乞。他那布袋中百物俱全,他常于稠人广众中将袋中之物倾倒于地,一边叫道:“看,看!”时人莫测其意。后来浙江一带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磐石之上。临终遗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总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奉。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以后,江浙一带逐渐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的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人们当然不会忘了文人墨客为他而撰的那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弥勒佛
韦驮天
弥勒像背后的韦驮天是佛寺的守护神,世称韦驮菩萨。“韦驮天”这个专名来历不明,据说原是室犍陀天(意译“阴天”)的译音讹略。而室犍陀天本是婆罗门教的一位天神,在佛教中并无显赫地位。可是唐代高僧道宣梦见一位韦将军,自称是“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在释迦牟尼涅槃前,敕令韦将军在南瞻部洲(佛经中世界四大洲之一,中国就在此洲)护持佛法。从此故事生发:有说韦将军是天人韦琨,并说韦将军是四大天王之一南天王部下的八将军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他童真即修梵行,面受佛嘱,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故称“三洲感应”。不知何时,人们把韦将军和“韦驮”混在一起,成为一个神了。由于他以护法为事,人们又把密迹金刚手持金刚杵护法的形象和他结合起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他守护伽蓝的传说。后来,我国佛寺中的韦驮天形象便固定下来:作中国青年武将状,白脸或金脸,顶盔擐甲,手持金刚杵,称为“童子面貌,将军威仪”。
灵谷寺前殿东西两侧分列有四大天王。古代南亚次大陆的神话说,须弥山腹有“四大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属(佛教把佛、菩萨、天王的近侍、随从、信徒统称为“眷属”,与世俗的通用意义不同)的住处。这四大王天就在须弥山的山腰,这里耸立着一座较小的山——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属分住其上。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即掌握须弥山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身、南瞻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称护世四天王,又俗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的形象是汉化了的西域武将:东方持国天王,塑像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塑像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塑像红色,手缠金龙;北方多闻天王,塑像绿色,持宝伞。《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本是佳梦关魔家四将,死后才经姜子牙开封神榜派去西方做四大天王。今日佛寺所见四大天王形象,基本上由《封神演义》中的描述塑造而成。
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
前殿往北便是正殿——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的法力的尊称,具体指的是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殿中供奉的主尊为释迦牟尼,其“胁侍”即左右近侍迦叶、阿难两大弟子。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种族名,意译是“能”;“牟尼”,也译成“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文)、寂寞、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意即“释迦族的圣人”。这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也常简称为“释尊”。他本姓乔答摩,意为“最好的牛”,名悉达多,意为“达到了目的的人”。释尊生于南亚次大陆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意译“妙德城”),属刹帝利种姓,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相传释迦牟尼年轻时受天神点化,决定出家追求最高的真理,他放弃世上荣华,终于彻悟“成道”(汉化佛教定农历十二月初八为释尊“成道”日,这天本名应为“成道节”、“成道会”,现在俗称“腊八”),创立了佛教。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
释迦牟尼住世时听法弟子前后不过几千人,经常随侍者不过数十百人。但他们亲炙佛门,身聆法语,具备“如是我闻”的资格(后因第一次结集时由阿难诵出佛的教诲,此四字常用为阿难诵经开始的习语。但如按一般的理解,佛亲传弟子均有此资格)。其中许多成为“声闻”,即亲自听到佛的言教,觉悟而得果位者。
声闻中有十大弟子最为有名。其中第一位迦叶(“摩诃迦叶”的简称,又译作“大迦叶”),是摩揭陀国人,出身婆罗门。称“头陀第一”,佛寺中常塑作老僧状,故俗称“老迦叶”。第二位阿难(“阿难陀”的简称,意译“庆喜”),是释迦牟尼的叔父斛饭王的小儿子,称“多闻第一”。佛寺中常塑作青年僧人状,俗称“少阿难”。释迦牟尼如灭前对阿难说出遗言,大意是: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师。阿难的哥哥调达,初从佛祖,后自称“大师”,分裂僧团。所以佛传和本生传中常以调达和他的“本生(前生)”作坏人的典型例证。除迦叶和阿难外,其他声闻(尤其是其他八大弟子)也常被画在大雄宝殿佛座后板壁上作为陪衬。
迦叶像
阿难像
大雄宝殿的东西两壁塑有金身十八罗汉像及二十诸天像。分为两层,上层罗汉,下层诸天。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原来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一位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种成就叫一个“果位”:初果为预流果(音译为“须陀洹”),得此果者轮回转生不会堕入“恶趣”变为畜生恶鬼;二果为一来果(音译为“斯陀含”),得此果者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为不还果(音译为“阿那含”),得此果者便可超生天界;四果即为阿罗汉果,得此果者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作已作,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这便是阿罗汉,简称罗汉。
罗汉与诸天像
西晋时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和《舍利弗问经》都说佛涅槃时指派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这是最早住世的四大声闻。后来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唐代湛然《法华经句记》引《宝云经》,出现了“十六罗汉”的说法。直到唐玄奘大师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列出了十六罗汉的名号: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宣和画谱》卷二载,梁代著名画家张僧繇画过十六罗汉像,不知何据。《法住记》译出后,唐代卢楞伽、王维等许多名家都有以十六罗汉为题材的画作。五代时吴越王钱元瓘的妻弟吴延爽发愿,在杭州紫霞洞造了现知最早的十六罗汉塑像。
宋苏轼谪居海南岛时,从民间得到了前蜀简州金水张氏所画的十八罗汉图,作《十八大阿罗汉颂》,说张氏“世擅其艺”,说明至少五代时已有十八罗汉的说法。后来苏轼写了《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列出了十八罗汉之名,前十六位同《法住记》,第十七位苏轼称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位称为“宾头卢尊者”,显然是第一位罗汉的重出。宋咸淳五年(1269),志磐在所著《佛祖统记》卷三十三中提出:庆友是《法住记》作者,不应在住世罗汉之列,宾头卢是重出,第十七和第十八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到了清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应是降龙罗汉,即嘎沙鸦巴尊者(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纳答密喇尊者(即弥勒尊者)。既然皇帝御定,以后的十八罗汉便以他所说的为准了。自古以来,在中国艺术家的手下,以罗汉为题材的名图名塑层出不穷,培育出了精彩纷呈的中国化罗汉形象。
诸天是佛教中诸位尊天的简称。《金光明疏》:“外国呼神亦名为天。”佛教中传来的那些外国高级神,统称为“天”,尊称为“尊天”,是佛教中管领一方的天神,级别相当于人间的帝王。他们还没有成佛,也不属于佛门人物如菩萨、罗汉的系统,但他们都是佛法的护持者。汉化的诸天一般是二十位,称为“二十天”。
二十诸天本是南亚次大陆古代神话如《梨俱吠陀》等书中的天神,在中国佛寺则变成了汉化的诸天。拿第二十位来说,“阎摩罗王”本是梵文的简化音译,意译是“双王”。他们是兄妹二人,原为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兄治男犯,妹治女犯。《梨俱吠陀》中已出现,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中国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传说相结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轮回”说,出现了奈何桥、黄婆汤、望乡台等吓人的东西,还有牛头、马面、无常、勾魂牌等等,也是大家熟悉的。“二十天”中的阎王像已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王不合中国国情,早已暗中取消掉了。也有寺院塑造出“二十四天”乃至“二十八天”的形象,把道教的神仙也补入诸天之内,但严肃的佛教徒是不承认的。
大雄宝殿的北壁,东坐观世音,西坐地藏王。“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也有译成“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的,略称“观音”。根据《妙法莲华经》中“普门品”的说法,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三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马上便会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观世音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所以他的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观音的化身形象特别多,居各类神佛之冠。
地藏菩萨是意译,《地藏十轮经》说他“安仁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佛经故事说,他受释迦牟尼嘱咐,在释迦入灭而弥勒尚未降生世间这段时期度世。他于是发了大誓愿,一定要尽度六道轮回中众生,拯救各种苦难才成佛,因此他的尊号是“大愿地藏”。传说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为王子,姓金名乔觉,祝发后号地藏比丘。他于唐高宗时航海来到中国,游化数年后来到安徽青阳九华山结庐苦修。后来地方士绅诸葛节发现他住在山洞中,吃掺有观音土的饭食,又询知是新罗王子,感到应该尽地主之谊,于是发心为他造寺。当时九华山属闵公所有,建寺要闵公施地。闵公问金乔觉要多少地,答云:“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闵公应允。不料他那袈裟抛到空中,越扯越大,覆盖了整个九华山。于是闵公便将此山全部布施供养。闵公于是成为地藏护法,他的儿子也随地藏出家,法号道明。据说地藏比丘山居数十年,近百岁时,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夏历七月三十日坐化,此日后世成为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举办地藏法会。除了观音外,地藏菩萨在中国民众中信徒是最多的。
观世音像
地藏菩萨像
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板壁之后,塑有海岛观音像。观音头戴天冠,手持杨柳水瓶,脚踏鳌鱼,衣袂飘扬。观音的胁侍左为善财童子,右为龙女。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的五百童子之一。当其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他受文殊菩萨启发南行求法,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能化导人发菩提心求佛法的佛家人物)。第二十八参是在东洋紫竹林拜观音。按照佛经,他与观音的关系仅此而已,但不知何时,善财由童子拜观音变成了观音的左胁侍。龙女据说是二十诸天之一的娑竭龙王之女,聪慧异常。八岁谒见释迦牟尼,即转男身成佛。她如何成为观音的胁侍,已经很难从正规佛经中考究了。
海岛观音像
祖堂内景
祖师殿与伽蓝殿
大雄宝殿两旁有东西配殿,西为祖师殿,东为伽蓝殿。灵谷寺祖师殿称为“祖堂”。祖师殿多属于禅宗系统,为纪念该宗祖师而建。灵谷寺祖师殿供奉的是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灵位。自六朝梁代建开善寺以来,历经1500年,历代祖师计49位。
伽蓝意为“众园”或“僧院”,后把佛寺称为“伽蓝”。伽蓝殿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据说,舍卫国国王波斯匿信奉释尊。有位大臣须达多,是国都舍卫城里的大富翁,常为孤寡贫贱者施食,故得号“给孤独长者”。他要为释尊建一所学院,相中了太子祗陀的花园。太子故意刁难,说要黄金铺满园地才肯卖。须达多竟真用黄金铺满园地,太子感动,说只卖地皮,树木奉献。于是此园以两人的名字联合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因此,汉化寺院中建伽蓝殿,正中常供波斯匿王,左方是祗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殿内还常供十八位伽蓝神。
灵谷寺伽蓝殿供奉的是一尊关公金身塑像,这是怎么回事呢?据《佛祖统记》,天台宗的智觊在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曾见到一长一少两个人,都很有威仪,“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通姓名,乃关羽、关平父子,请于近山建寺”。智觊听从他们的建议,佛寺建好后,“并为关羽授五戒”。后世佛教根据这个神话,把关羽列为伽蓝神,在伽蓝殿中供奉。
东堂与西堂
大雄宝殿之后,东西两侧为东堂和西堂。东堂供奉的是药师菩萨。药师佛是意译,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中称他曾经发过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由于药师佛有起死回生之力,所以信仰祈愿者特别多,所以常为他单设“药师殿”(“药王殿”)供奉。药师佛的胁侍是日光、月光两菩萨,旁侍药师十二神将。这十二员大将全都顶盔挂甲手持武器,按十二地支生肖配合昼夜十二时辰轮流值班。
东堂药师菩萨像
西堂暂未布置,所以在此不作交待。
观音阁与藏经阁
大雄宝殿之北在一条中轴线上的一般是法堂和藏经阁。灵谷寺大雄宝殿北面耸立的则是高大的观音阁,阁中供奉宝志塑像。1994年10月15日,观音阁落成之日,举行了真慈法师方丈升座仪式,这是自太平天国以来,灵谷寺举行的首次升座仪式。灵谷寺藏经阁在大雄宝殿东侧。藏经阁藏有清《龙藏》一部,共七千余卷,并藏有珍贵的影印《碛砂藏》一部。
玄奘院
玄奘院
观音阁东面为建于1973年的玄奘法师纪念堂,2006年扩建为玄奘院。玄奘院大远觉堂内供奉有玄奘法师像一尊,更有檀香宝塔一座,塔内安放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玄奘(600—664),本姓陈,名袆,洛阳氏缑(今河南偃师南)人。他看到当时佛学思想界的状况非常混乱,于是决意西去印度求经,以对全体佛学作出一个统一的解释。玄奘去印度先后17年,除掉中途往来的两三年,其余的时间都在游学。玄奘自印度归国,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抵达长安,仅仅准备了100天工夫,就开始了他毕生的翻译事业。先后19年中,他虽然迁居了好几次,先在弘福寺,又迁慈恩寺、西明寺,最后在玉华宫,译事却一直没有中断。玄奘先后共译经75部、1330余卷,比新旧译家如和玄奘齐名的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三人所译的全部,还要多出600余卷。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亚历史的重要资料。他还曾将我国的《老子》和中国旧传的《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布印度。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玄奘像
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初葬于长安白鹿原,后迁葬于樊川北原,建塔宇,名兴教寺。法师舍利则供于终南山紫阁寺德五重塔。据宋《景定建康志》和元《至正金陵新志》的记载,宋代天圣年间,金陵长干寺住持可政访问终南山紫阁寺,传得玄奘法师顶骨携归金陵,于端拱元年(988)葬于长干寺的东岗之上并建白塔。明洪武年间,工部左侍郎黄立恭奏请在长干寺遗址建浮屠九级。施工期间,将玄奘法师的顶骨于洪武十九年(1386)迁葬于长干寺南岗,上建三藏墓塔。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在这一带建造大报恩寺,在三藏墓塔前建三藏殿。太平天国时期,大报恩寺毁于战火,但三藏殿尚存。
玄奘院玄奘法师像
1942年12月25日,日军带领一些华工平整三藏殿后的小丘,准备建造神社,发现了地下的塔基和石函。日军随即封锁现场,赶走华工,自己连夜发掘,获得大批重要文物。后来日军迫于舆论,于1943年2月23日,在发掘原地由日方高森部队将出土文物移交给汪伪外交部长褚民谊。其实在移交前,日军已劫走了其中的重要文物和部分玄奘法师顶骨。移交给汪伪的文物有玄奘顶骨(约二寸长、四寸宽)、金质佛像一座、纳骨小龛及银锡制箱、石龛、黄铜佛器、瓷器、玉饰珠宝、古钱等,分装于十个盒子。随后,日伪在玄武湖边的小九华山仿西安兴教寺玄奘塔的形式,建造了一座五层的三藏塔。1944年10月10日三藏塔竣工时,日伪举行了玄奘顶骨的“奉安典礼”,将顶骨的一小部分葬于塔底穴中。其余的顶骨由褚民谊打碎后瓜分,北京广济寺、天津大悲院、成都静慈寺、南京博物院都有一份。日军盗走的一份顶骨藏于日本琦玉县慈恩院内,后又分一份给台湾,安放在日月潭的寺塔内。中日邦交恢复后,日本又将一份顶骨送还给西安兴教寺。
保存在天津的一份于1957年由达赖喇嘛代表我国政府赠给印度政府,安放在玄奘当年在印度讲经的那烂陀寺的纪念堂中。1954年,南京佛教界以映彻为首与南京博物院协商,将玄奘顶骨请供于毗卢寺。1963年举办玄奘法师一千三百年纪念活动,会场设于栖霞寺,遂移供于栖霞寺,“文革”时归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收藏。1973年南京市佛教协会重修灵谷寺时,征得博物馆同意,在灵谷寺特辟玄奘法师纪念堂,奉安玄奘法师顶骨于木塔中——这座十三层的密檐木塔原是北京广济寺放置佛牙所用,又名佛牙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