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善与性善

论善与性善

时间:2023-1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称善为人之习性,而性善则为性格之倾向。在人类高尚美好的品性中,善乃至高至美,因为善是上帝的特性。善心深深地根植于人性之中,以致善若不施于人类,也会施于其他生物,如同世人在土耳其所见那样。[5]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基督教相比,确实从不曾有过任何律法、教派或信仰如此劝人从善。恶性较轻者只是性格暴躁、鲁莽、好斗和固执等等,但恶性较重者则会妒忌并伤害他人。

笔者以为善之真义乃造福于人的愿望,也就是古代希腊人所谓的仁爱之心,而用时下流行的“人道”一词来表示它还稍嫌不足。我称善为人之习性,而性善则为性格之倾向。在人类高尚美好的品性中,善乃至高至美,因为善是上帝的特性。倘若无善,人类将变得庸庸碌碌,有害无益,如同虫豸蠹蛆之类。善与神学三德[1]中的博爱相符,也许会被误施,但永远不会过度。权欲之过度曾导致天使们堕落,[2]求知欲过度曾导致人类堕落,[3]但博爱却无过度之虞,天使和人类均不会因之而遭受危险。善心深深地根植于人性之中,以致善若不施于人类,也会施于其他生物,如同世人在土耳其所见那样。土耳其人是个残暴的民族,可他们对禽兽却很仁慈,甚至为狗和鸟发放施舍物。据比斯贝克[4]记述,一名基督教青年在君士坦丁堡开玩笑时塞住了一只长喙鸟的嘴,结果差点儿被人用石头砸死。善心或博爱有时的确会被误施。意大利人有句令人不快的谚语:对谁都行善则无善可言。而意大利学者马基雅弗利则大胆地将这种看法诉诸笔墨,他几乎直截了当地写道:“基督教信仰已把善良的人们作为牺牲献给了那些专横无道的暴君。”[5]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基督教相比,确实从不曾有过任何律法、教派或信仰如此劝人从善。因此,要避免上述诋毁和危险,就应该懂得如何才能不误施善心。必须追求为他人造福,但不可被他人的厚颜和妄想所支配,因为那样只会是讨好或软弱,而讨好和软弱会让诚实的人作茧自缚。也不要把宝石给伊索那只公鸡,因为它大概更高兴得到一把麦粒。上帝创下的先例便是最正确的榜样:他让阳光照好人,也照坏人,他降雨给善人,也给恶人。[6]但他从不把财富、荣耀和德行平均地施予芸芸众生,因一般的恩惠应该人人分享,但特殊的恩惠则须有所选择。而且世人须当心,别在画肖像时把原型给毁了,因为上帝要世人以爱己为原型,而爱他则只是照着这原型画像。耶稣说“卖掉你所有的财产,把钱捐给穷人,然后来跟随我”。[7]但除非你真要跟耶稣去,或者说除非你真得到神召,使你用其微薄的财产也能像用万贯家财一样行善于天下,那你最好还是别卖掉你所有的财产,不然你就是在竭泉注川。这世上不仅有受真理引导的善性,而且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从善的倾向;可另一方面,人世间亦有一种天生的恶性,因为有些人生来就不具为他人造福的愿望。恶性较轻者只是性格暴躁、鲁莽、好斗和固执等等,但恶性较重者则会妒忌并伤害他人。这种人好像是专以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为乐,因而总爱落井下石;他们甚至不如替拉撒路舐疮的那些狗[8],而只像那种一见伤口就围上去嗡嗡叫的苍蝇。这种“憎恨人类者”把引人上吊当成职业,可他们连泰门也不如[9],因为他们的花园里连一棵供人上吊的树也没有。这种恶性是极大的人性之误,但却是造就高官大员的最佳材料;正如弯曲的木材适宜造须颠簸于风浪的船舶,而不适宜造须岿然不动的房屋。善具有诸多要素和特征。要是某人对外邦人谦恭有礼,那说明他是个四海为家者,他的心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与其相连的一片大陆。如果他对别人的苦难会产生同情,那说明他的心就像那种高贵的树,宁可自己受伤也要奉出香膏。倘若他对别人的冒犯能宽容不究,那说明他的心远在伤害之上,因此他不可能受到伤害。假使他对滴水之恩能涌泉相报,那说明他看重人的精神而不看重他们的钱财。但最重要的是,如果他能像圣保罗那样完美,能为拯救自己的兄弟们而甘愿被逐离基督,[10]那就充分说明他已经具有一种神性,与基督本人已有了一种共同之处。

[1] 即基督教徒应具之三德:信仰、希望、博爱;或曰:有信,有望,有爱。

[2] 指撒旦及其同伙欲篡上帝之位未遂而被罚入地狱事。参见弥尔顿《失乐园》第1卷27行—81行。

[3] 指夏娃携亚当偷吃智慧树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事。参见《旧约·创世记》第3章。

[4] 比斯贝克(Ghislain de Busbecq,1522—1592),佛兰芒学者,曾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的特使驻君士坦丁堡。

[5] 马基雅弗利即《君主论》(又译《霸术》)一书的作者。此处引言出自他的《论李维》,不过培根似乎是断章取义,因为马氏在这段话后接着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6] 见《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45节。

[7] 见《新约·马可福音》第10章21节。

[8] 参见《新约·路加福音》第16章21节。

[9] 因泰门公开宣称他愿提供一棵树供走投无路者上吊。参见莎士比亚戏剧《雅典的泰门》。

[10] 保罗在《新约·罗马书》第9章3节中说:“为了我的兄弟,我的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诅咒,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