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多取决于性格上的倾向,其言论多取决于被灌输的知识和主张,但其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所以马基雅弗利理所当然地指出(尽管是在谈一桩丑恶的事情时指出),不可信性格的力量,不可信言辞之豪迈,除非它们能被习惯证明。[1]这位史学家所谈的事例是:若要使刺杀君王的阴谋获得成功,主谋者就不可只信赖行刺者性格之凶残或誓言之豪迈,而须挑选一名双手已沾过鲜血的杀手。然而马基雅弗利不知会有位克莱芒,不知会有位拉瓦亚克,不知会有位若雷吉,亦不知会有位热拉尔。[2]但尽管如此,他的话仍然基本正确,性格的力量不如习惯的力量强大,只是对誓言的力量已应刮目相看。如今宗教狂热如火如荼,以致从未闻过血腥的人提起刀来也和职业屠夫一样毫不手软,在暗杀行刺方面,誓言的力量已同习惯的力量旗鼓相当。不过在其他方面,习惯的支配地位仍随处可见,以致你会惊讶地发现,世人在宣誓、保证、许诺和夸口之后,依然一如既往,一仍旧贯,仿佛他们是一些傀儡或机械,全凭习惯的轮子驱动。此外我们还可见到习俗惯例的统治或专横,其影响之大令人不可思议。印度的天衣教信徒[3]竟会平静地卧于柴堆上,然后自焚以献祭[4],而且他们的妻子也都追求与丈夫一道葬身火堆。古代的斯巴达男孩习惯在狄安娜祭坛上受鞭笞,甚至挨打的时候一声不吭。[5]我还记得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之初,曾有位被判死刑的爱尔兰叛逆者曾上书总督,要求吊死他时用藤条而不用绞索,因为依照爱尔兰惯例,绞死叛逆者都用藤条。俄罗斯的东正教徒为了赎罪,会在盛满凉水的大盆里坐上一夜,直到身子被冰冻住。关于习俗对人精神和肉体的强大作用,可举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既然习惯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务须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毋庸置疑,形成于青少年时期的习惯最为良好。我们把这种习惯之形成称为教育,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早期习惯。如我们所知,青少年舌头更灵活,四肢更柔软,他们更易模仿各种声音腔调,更易学会各种运动技艺,而成年人在这方面比青少年逊色乃不争之事实;虽说有些才智出众者从来不僵化,他们终生都能保持灵活柔软,随时都能接受可使之更完美的东西,但这种人毕竟太少。如果说单纯而独立的个人习惯力量已不小,那相互结合而成的集体力量则可谓强大无比;因为在集体中有榜样的教导、同伴的鼓励、竞争的鞭策和荣誉的指引,以致习惯的力量在那儿可登峰造极。不可否认,要让人类习性中的优点得以增加,关键在于各社会团体[6]之规章严明和风纪纯正,因为国家和政府只鼓励已经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种子;但如今育种的最有效手段正被用来达到各种最不应该向往的目标,这种现状实乃可叹可悲。
[1] 此说见于《论李维》第3章6节,马基雅弗利在这一节中谈论了刺杀君王的种种难处。
[2] 克莱芒(Jaques Clément,1564—1589)于1589年刺杀法王亨利三世;拉瓦亚克(Francois Ravaillac,1579—1610)于1610年刺杀法王亨利四世;若雷吉(Jaureguy)于1582年行刺奥伦治亲王威廉(当时任刚成立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首任执政)未遂;热拉尔(Baltazar Gerard,1558—1584)于1584年步若雷吉之后刺杀威廉成功;以上刺客均非职业杀手,这数桩有名的谋杀都发生在马基雅弗利(1469—1527)去世多年以后。
[3] 天衣教(Gymnosophist)为印度耆那教(Gina)之一派,除耆那教正统的“三正五戒”和苦行主义外,该派还主张以天为衣(裸体),靠乞食为生。
[4] 此乃培根之误解,因耆那教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对祭祀。
[5] 这种鞭笞的目的是为了锻炼意志。古代斯巴达男子从7岁起就得接受这类严酷的锻炼,18岁接受军训,20岁成为军人,30岁结婚(婚后大部分时间仍住军营),65岁退伍。
[6] 此处的社会团体(societies)当指各教会教派及其控制的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