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情景】江南水乡的民间工艺

【学习情景】江南水乡的民间工艺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水乡的民间工艺一、江南民间工艺概述如果说,鱼米之乡的江南物产丰富而让人驻足的话,那么,巧夺天工的江南工艺更是让人感叹。发端于江南民间的工艺美术,作者大多是乡间农民或手工业者。江南的工艺美术发展源远流长,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经济、政治、技术、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学习情景】江南水乡的民间工艺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4】江南水乡的民间工艺

一、江南民间工艺概述

如果说,鱼米之乡的江南物产丰富而让人驻足的话,那么,巧夺天工的江南工艺更是让人感叹。

自古江南出才子和佳人,能工巧匠也层出不穷,出自他们手中的一件件精雕细琢、瑰丽多彩的手工艺精品让人赞不绝口。江南工艺美术的种类极为繁复,按材质和技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织绣、雕刻、陶瓷、漆器、金属饰物、编织品、灯彩、人造花、工艺绘画等几大类。大类下还可以分出许多具体品种,如雕刻包括:玉器、象牙雕刻、石雕、红木小件、白木雕刻、黄杨木雕、树根雕、竹刻、瓷刻、砚刻、转刻、玻璃刻等。

发端于江南民间的工艺美术,作者大多是乡间农民或手工业者。它们是民间艺人为适应生活实用和美化的需要以及岁时节庆、婚丧习俗等装饰需要而创造的产物,充满乡土气息,生动质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江南的工艺美术发展源远流长,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经济、政治、技术、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江南因其鲜明的地域性,在此地孕育成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江南地区的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物品的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一定的审美功能的。其造物理念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之美;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性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江南的造物艺术由于其玲珑婉约的地域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以及对细节的精致刻画,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二、江南主要的民间工艺

(一)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质优美,颜色古雅,同时,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壶家三大和四名家。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许友泉。时大彬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根据文人士大夫阶层雅致的品位把砂壶缩小,把茗壶精致化,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三大之后的四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壶也不断推陈出新。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玉享等。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

(二)江苏无锡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江苏无锡等地便出现了专业性的泥塑作坊。当时,昆曲开始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应运而生。明末散文家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惠山泥人的代表作是大阿福,这是惠山泥塑艺人根据当地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创作的。

惠山泥人的用色非常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技法通常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给塑像头部上色时,只能涂四次,而身上的颜色三次即可,否则,不仅影响效果,而且容易干裂。

郭沫若在1959年6月访问惠山泥人厂时,写道:“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传域外雄。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功。”

(三)常州梳篱

常州梳篱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于晋朝,昔为宫廷御用珍品,古享有宫梳名篱之称,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篱进贡皇宫,常州梳篱因此享有宫梳名篱之称。常州梳篱选材优良,做工精细,齿尖润滑,下水不脱,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篦箕则选用阴山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经72道工序精制而成。

(四)东阳木雕

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又十分擅长雕刻的国度,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历经千年锤炼的浙江东阳木雕是其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种,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蜚声海外。东阳木雕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东方明珠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蕴涵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修养,在世界民间雕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东阳木雕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据东阳《康熙新志》记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

明代盛行雕刻木版印书后,东阳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约有400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有的艺人被觅选进宫雕制宫灯及龙床、龙椅、案几等,后来又发展到在民间雕刻花床、箱柜等家具用品。东阳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形成整套的技艺和完善的风格,现存有卢宅肃雍堂和白坦务本堂、马上桥、一经堂等明清古建筑及千工床、十里红妆等家具。

(五)温州乐清黄杨木雕

温州乐清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温州乐清市是浙江省黄杨木雕的发源地,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成浙江三雕。乐清黄杨木雕主要流行于乐清市的翁垟镇南街村、象阳镇后横村、柳市镇、乐城镇一带,传播至温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

黄杨木雕最早是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考察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文雅的色泽,精致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更是收藏者梦寐以求的精品。

现代黄杨木雕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趋完善。

(六)青田石雕

相传古时,青田山口村住着一位青年农民,靠卖柴度日。一日,他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将柴刀砍在石头上,石头啪的被劈落一块,捡起一看,那石头晶莹透亮,色彩斑斓,美丽极了。他将那块石头带回家,琢磨成一颗石珠,挂在女儿的脖子上。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玉石的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色,精致如微的刻画和复杂层次的处理是任何玉石石雕都难以做到的。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蜂蜡、润色等。青田石雕艺人善于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因势造型,因色取巧,化腐朽为神奇,使青田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七)瓯塑

瓯塑又名漆泥塑,是从我国传统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成的。瓯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宋代温州漆艺号称中国第一。瓯塑堆漆工艺装饰的经函在温州慧光塔(北宋)出土,迄今已近千年。1962年瓯塑被温州市政府命名为温州优秀传统文化四瓯之一,瓯塑艺术由此得到更大发展。以纯天然原料,纯手工制作的瓯塑,耐洗刷而不褪色,具有东方立体油画、彩色浮雕之称。

历年来,瓯塑工艺品主要用于寺院庙宇的佛像、门神、公廊及家具、嫁妆用品、礼品果盒等装饰,工艺上比较粗简,限于单色或贴金涂银,形式上接近于现代的泥金彩漆工艺。

(八)缂丝工艺

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是以蚕丝为原料,花纹像雕刻一样的高档丝织手工艺品。缂丝织法独特,以生丝做轻线,各色熟丝做纬线,用通经断尾的技法织成。自元代始,缂丝被用于皇室贵族袍服,清代皇帝龙袍中缂丝是最珍贵者之一,与帝王生活紧密相连。

(九)吴中刺绣

在明代《姑苏志》中,即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评语。其精细雅洁,来源于吴地文化的熏陶。就其人的性情而言,苏州妇女的委婉、缠绵、精细、灵巧,在其日夜操作的女红刺绣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吴文化的特质,这就是苏州人心灵手巧及性情形成之结果。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整齐;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十)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7000年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著名艺术家陈之佛说:云锦是中国古代丝织工艺最后一座里程碑。

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它实际是苏州缂丝衍生出的附属品。南京云锦工艺独特,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南京云锦,技艺精湛,文化艺术意蕴精深。色彩艳丽,晕色和谐,民族纹样,奇异变幻,自然天成。它具有鲜明的中国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皇帝御用龙袍上的正座团龙、行龙、降龙形态,是天子、帝王神化权利的象征,与此相配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均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统领四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性。祥禽、瑞兽、如意云霞等文化艺术造型的吉祥寓意文样、组合图案等也无一例外。云锦的文样图案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思想,而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这里面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祈求与向往。南京云锦不但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亦是雅俗共赏、典藏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象征。

(十一)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崛起于嘉靖年间,由嘉定名士朱鹤(号松邻)及其子朱缨(号小松),其孙朱稚征(号三松)首创,此后嘉定的文人名士莫不热衷此道,精品迭出,兴盛300余年,成为中国竹刻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明代嘉定竹刻以三朱所创深刀刻法为主流,品种有香蕈、笔筒、臂搁、镇纸等日用品和蟹、蟾蜍等立体动物摆件;题材包括人物、山水、楼阁、鸟兽和书法;刀法上以深刻为主,辅以平刻、透雕、留青等,使虚实相间,层次分明。朱鹤的《西园雅集图》笔筒后传入清宫,乾隆帝诗赞曰:高枝必亢托高士,传形美若善传神。明末崇祯时的侯崤曾、秦一爵、沈大生等人继承了三朱的技艺,又各有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