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情景】苏州文化之旅

【学习情景】苏州文化之旅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文化之旅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全境依山傍水。苏州自古以来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之花,为文明财富的聚集之地、文化精华的荟萃之所。昆剧于元末明初流行于苏州昆山、太仓一带。清乾隆时昆剧院戏班有40多个,为鼎盛之期,艺人云集苏州。苏州民间有拍曲鼓簧之习。早年,苏州画铺作坊均为名画师、雕版艺人、木刻行家汇集之所。
【学习情景】苏州文化之旅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2】苏州文化之旅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全境依山傍水。西部高平,河川纵横;西南多山,有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阳山、横山、七子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等,邓尉山、穹窿山诸岭濒临太湖;东部低洼多湖,有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沙湖、澄湖;东北部有阳澄湖;南部有石湖、澹台湖等。隋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由无锡北来,经苏州西南部,流向浙江省域。苏州自古以来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之花,为文明财富的聚集之地、文化精华的荟萃之所。无怪乎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坐落在水网之中,荡泊星罗、泉潭棋布、川渠错综。漫步水城,情趣盎然;河道纵横,密如蛛网;小桥千姿,如虹卧波;巷坊民居,临水而设。“小桥、流水、人家”,乃苏州水乡风情最好的概括,也是这座具有出水芙蓉般魅力的“东方威尼斯”水城的生动写照。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游记中这样描绘苏州:“是一颇名贵之大城,居民……持商工为活。产丝甚饶……其城基大,周围有六十里,人烟稠密。”“此城有桥六千,皆周石建,桥甚高,其下可行船,甚至两船可以并行。”从此,苏州便以“东方威尼斯”的美名传扬天下。

一、昆剧“一枝花”

我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的昆剧,原名昆曲,亦曰昆腔。它集中了我国汉民族戏曲的精华,在明清两代曾独领剧坛风骚,唱红大江南北。

昆剧于元末明初流行于苏州昆山、太仓一带。明嘉靖年间,经戏曲家魏良辅等发掘、整理、创新,遂流传各地,统领剧坛200余年,逐渐形成北昆、川昆、徽昆、湘昆、甬昆、温州昆、金华昆等各具风土特色的流派。昆剧集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等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之大成,经名角艺人精研细琢,形成唱腔典雅、婉转、悠扬、细腻的艺术风格。清乾隆时昆剧院戏班有40多个,为鼎盛之期,艺人云集苏州。有词云:“苏州好,戏曲协宫商;院本爱看新乐章,舞衣不数旧霓裳,昆调出吴阊。”清道光后,昆曲虽有衰落,但亦出过声望很高的“集秀班”“高天小班”“聚福班”等。民国初年,苏城桃花坞亩园开办“昆曲传习所”,学员以“传”字排行,“传”字之后又分四角取名;小生演员取玉字旁,旦角演员用草字头,花脸、老生扮演者取金旁,丑角演员用三点水旁。20世纪50年代,地方政府组织整理改编了《十五贯》等传统剧目,救活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剧种。

苏州早年专供昆剧艺人一展歌喉、一亮身段的地方是城中郡庙附近戏馆。戏馆常演唱《浣沙记》《荆钗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等传奇性历史剧目。表演上舞蹈性强,开场即闻笛、箫、笙、鼓、板、锣、琵琶之声,把人称“水磨腔”的昆曲烘托得细致入微。苏州民间有拍曲鼓簧之习。清时,被奉为戏曲正宗的昆剧为文人雅士所欣赏、品谈,缙绅子弟和读书人喜欢即兴拍曲。每逢“爷台会串”(即“清客会串”),城乡轰动,万头攒动。往往大宅闺阁飘出莺啼笛鸣,水巷帆舟传扬悠悠曲声,巷坊深处应和曲折唱腔。

二、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为苏城西北隅阊门内沿水巷的一条长街。古时,此处植梅遍野,春日姹紫嫣红,曲水舒缓流泻,极富桃花源意境,故名桃花坞。这条街之所以名噪四方,系因明代此地出了有名的一人一物。这人,乃为慕桃花坞之名,迁居于此潜心作画的名画家——唐伯虎;这物,却是争艳竞美于桃花柳绿自然风光中的独开奇葩——年画,人称“桃花坞年画”,因其早年为木刻翻版印制成画,故又称“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年画,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代,明末形成独特风格,被称为“姑苏版”年画;全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清时画铺作坊多达50余家,分设在桃花坞、山塘街、北寺塔一带。据说年产达百万幅以上,不仅各地乡邑的门户、中堂多见。而且东渡日本、南涉南洋,颇受海外人士欢迎,对各地年画及日本“浮士绘”画派风格均有影响。

桃花坞年画与山东潍坊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同为中国三大年画盛地。它还与天津杨柳青以“南桃北柳”并称。早年,苏州画铺作坊均为名画师、雕版艺人、木刻行家汇集之所。桃花坞年画品类繁多,制作刻印精细入微,题材甚广。主要有郎歌仕女、风物农事、戏文杂技、传说历史、神佛福寿、吉祥喜庆、鱼鸟虫兽、花卉芳草、亭台楼阁等内容。它采用木版套印,构图均衡丰满,色彩鲜美光润,主题鲜明突出,线条明快洗练,形象质朴生动,动静结合、雅俗兼具,体现了装饰美的艺术特点及超自然的浪漫艺术风格。桃花坞年画自古为姑苏民间所喜爱,家舍门厅竞相张挂,为吴中文化艺术一个门类的缩影。可惜清咸丰十年(1860)山塘街年画铺坊毁于兵火。后来由木版年画发展派生出铜版、胶版、石印年画,但木刻年画仍不失其古朴风雅之风姿。

三、寒山寺

坐落于苏州城阊门外西3.5公里,枫桥镇运河畔,枫江北岸枫桥和江村桥之间的寒山寺,创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二人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后希迁禅师在此建伽蓝,题额“寒山寺”。寺屡焚屡修,现有大殿、藏经楼、碑廊、山门等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陆续重建。寺外溪流淙淙,石桥高跨;寺内黄墙绿瓦,曲槛回廊,自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意境,既具寺院庙宇的古朴,又兼艺术殿堂的风雅。

寒山寺的大殿座旁立有清画家罗聘、郑大焯所刻寒山、拾得与其师丰干石像。右殿有手持净瓶、举莲花的寒山、拾得木雕塑像,这使人想起他们为文殊、普贤菩萨化身,其真身被人识破而乘鹤高飞以及和合二仙的传说。

寒山寺古钟是庙中一宝。据《寒山寺志》载:“唐钟冶炼超精,云雷奇石,波磔飞动,扪之有棱。”但它历经沧桑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僧人本寂曾重铸一钟,建钟楼悬之,钟鸣音播数里。不过,此钟后亦流失。一说于明末流入日本;一说“后遇倭变,销为炮”。现寺中六角形钟楼内高悬一钟,为光绪三十年(1904)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所铸。

寒山寺大雄宝殿内亦有钟一座。传说梁启超曾向日方提出明钟流落日本一事,中日双方派员寻访佚钟未得。日方友人募捐,于1906年由小林诚义等匠人铸造一式二钟。一钟悬于日本馆山寺,一钟赠予寒山寺,即今大雄宝殿之钟。钟铭诗:“姑苏非吴城,有路传钟声。勿说盛衰迹,结灯灭又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自唐代张继《枫桥夜泊》问世以来,先前仅为一禅院的妙利普明塔院便名扬海内外。

四、吴越遗迹

游览虎丘,处处都能见到当年吴越争斗的遗迹。

(一)试剑石

虎丘山断梁殿山道左侧,有一正中似刀砍剑劈的椭圆形巨石,旁竖一石,刻有宋绍圣年间吕升卿所题、王宝文所书“试剑石”三字。石旁还刻有元代顾瑛题诗:“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相传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令铸剑能手干将、莫邪夫妇按期铸出利剑,逾期则治杀头之罪。他俩昼夜劳苦,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在苏州相门外搭坊、点炉,呼唤童男童女鼓风加料,又投入毛发指甲,呕心沥血。经千锤百炼,终于铸成两柄寒光闪闪的雌雄宝剑。干将料定献出双剑后必遭杀身之祸,便藏起雄剑,让莫邪携子连夜逃出苏州城。正在虎丘山阅兵的吴王闻干将献上的雌剑,胜过越国欧冶子所造的鱼肠剑、湛卢剑,遂举剑击石,将身旁的巨石截为两半。此石即为“试剑石”。

(二)剑池

剑池为虎丘最神奇的古迹,在千人石之北,广约60多步,深约2丈。南宽北窄,如一把平置的宝剑,池水不涸,冷气袭人。宋代张栻《剑池赞》曰:“湛乎渊渟,其静养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历四时而无亏,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穷,其川不胶也。”以喻君子之德。史载池下阖闾之墓,“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筑墓时,征调十万民工,以大象运石,穿土凿,积壤为丘,历时三年方建成。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鱼肠等三千剑殉葬,故名剑池。

1955年,疏浚剑池,发现池东岩壁有明代长洲县令等官人及唐寅、王鏊石刻二方,记有明正德六年(1511),剑池水干现出吴王墓门一事。经发掘,池底北端有一上锐下宽的石缝,内穴可容五人,穴北青石迭砌,与春秋战国时期洞室墓地形制相仿,故疑为墓门。为保护虎丘塔基,剑池这一千古之谜尚未揭秘。

(三)千人石

在虎丘的中心,剑池外侧山道尽头,有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暗紫色平坦大磐石,广达一二亩。传说吴王阖闾墓筑成后,夫差与佞臣伯嚭唯恐工匠返归故里后泄露墓中暗道机关,在“斟酌桥”边舟船中密谋杀人灭口之计。吴王夫差邀请筑墓工匠在巨石上饮酒看鹤舞为名,将1000多人全部残杀在巨石上。这千人之血浸涌于石,日久不褪,故有石质色泽暗紫源于千人血染之说。此后,石面出现几处突起,凡行走于石上者,无不跌下巨石身亡。后人便在附近筑起金刚石石亭、弥陀经石亭以超度亡灵。

千人石呈斑状细小结构,石质为长石、石英石,含微量铁、镁元素,为典型的流纹岩,故色泽殷红。又据考查,苏州地区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曾发生多次岩浆侵喷,虎丘为一座火山丘,千人石为火山熔冷凝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