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圣人像 两岸中华情——记从阆中传到台湾的孔子像
立于台南孔庙的孔子像,左下方有圣像溯源的文字
在台湾省台南市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孔庙,因其最早建于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而象征着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加之庙内藏有一尊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至圣先师石像又为全台湾仅见,故备受珍视,该孔庙亦有“全台首学”之雅称。
本来这尊孔子佩剑行教雕像最早见于泰山西巅孔子崖,但是怎么传到宝岛台湾的?与四川省阆中市有何关系呢?这还得从清代名臣徐宗干说起。
徐宗干(1796年-1860年),字树人,号伯颜,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自道光初年(1821年)入仕以后,振兴文教,选贤荐能,疏浚河道,主修县志,增设书院,士民称之。先后曾为高唐知州、成都知府、保宁知府、汀漳龙道、福建台湾道等职,后又授浙江按察使、迁布政使等,凡所任之地,皆有声迹。同治元年(1862年)徐宗干升福建巡抚,偕闽浙总督左宗棠剿匪,平定台湾。宗棠偕将军英桂奏:“宗干循良著闻,居官廉惠得民,所至有声。”卒谥“清惠”,祀福建名宦。著有《斯末信斋文稿》《济州金石志》。另还重校修补、搜集整理《泰山道里记》《金台随笔》《石堂近稿》《石堂集》等文稿。
中国历史上能称之为“名臣”的一般指在学养、胸襟、品格、政绩、风骨诸方面皆为后世称道者,而徐正是这样一位循吏式的人物。据《清史稿》卷四二六列传二一三载,徐宗干于道光三年(1823年)初任曲阜知县时,得到一幅出自宋代米芾手笔的《孔子赞像》墨拓,从此珍若拱璧,并以圣人教诲为圭臬。后仕途辗转、几度沉浮,仍坚持奉像而行,摹刻镌石。道光十三年(1833年),徐由成都知府擢四川保宁府知府(府治阆中),兼署川北道,莅任后照例建孔庙、兴儒学、行教化,供奉先师,毕恭毕敬,藉以传播圣迹,使当地文风更加昌盛,民俗更加淳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久历宦海的徐宗干又被授为台湾兵备道,在戎马倥偬中仍不忘携圣像墨轴前往台湾,并将其交于府学官吏,藏于学宫。后由生员石耀祖请求,携此摹本到厦门,选取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所产的一种乌石作材质,精雕细刻而成圣像一尊。此事被记载于《台湾通志稿》卷五《教育志》:徐赴任后,“致力德教之作兴,慎事儒学之崇祀,尝知山东兖州曲阜县时,曾获存其学宫之吴道子笔孔子像拓本,二十八年来台之际,乃携授台湾府儒学石耀祖重镌”。圣像入台后,徐宗干又令“分颁学生以肃瞻仰”,即将摹拓分送门生,各自悬挂于书房,随时瞻礼圣像,用以见贤思齐,激励奋发向上,徐由衷赞叹道:“海外彬彬邹鲁之风,且胜于中邦。”
英国女探险家伊莎贝拉·伯德1898年拍摄的“保宁府(阆中)文曲星庙”
今天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位于台南市南门路的台南孔子庙,进入文物陈列室后,就会观瞻到这尊目前所知台岛最早的孔子像。该石像高96厘米,宽49厘米,线条流畅,雕刻精细,至圣先师宽衣博带,目光深邃,双手相合,佩剑伫立,令人肃然起敬。石像正上方高挂“全台首学”匾额,两边的对联分别是“参两大以成能,时行物生,无私化育;综六经而垂教,礼门义路,不过范围”;“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左下方另有两行小楷跋文,以志始末:“道光辛巳,仕曲阜时珍藏;甲申,官泰安,敬刊岱顶。后守蜀,复抚立阆中郡学。戊申,奉拓本,渡台,授石生耀祖,敬谨重镌,与海外人士共瞻仰之。江南通州徐宗干谨记”。【据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培夫《台湾碑碣概览》(上),载《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二期,第68~86页】。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如今我们在睹像思人,缅怀清代著名学者、名宦良吏徐宗干功德无量的同时,更应仰思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