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砖汉瓦遍地都是且人们又普遍熟视无睹

汉砖汉瓦遍地都是且人们又普遍熟视无睹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韵流芳——关于汉砖轶事的记忆前些年时值新旧世纪更替之际,省城某大型都市报上曾有过这样内容的一段文字:到古城阆中旅游,稍不小心脚下就会踹出一块汉砖来……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刻有朱雀玄武纹饰的汉砖拓片稀缺资源,从几十元到数千元,已被人们在潜滋暗长的需求中炒得沸沸扬扬。后经辨识与考证,这种砖的形状厚度虽
汉韵流芳_关于汉砖轶事的记忆_守望吾土吾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

汉韵流芳——关于汉砖轶事的记忆

前些年时值新旧世纪更替之际,省城某大型都市报上曾有过这样内容的一段文字:到古城阆中旅游,稍不小心脚下就会踹出一块汉砖来……

此言的确不虚,现在古城的北边即为汉城遗址,明嘉靖《保宁府志》称:“为东汉建安元年(201年)益州刘璋所筑”。长期以来,出土了许多体形厚重、构图简约、大致呈矩形的汉砖,多为当地菜农或附近居民捡回家修茅坑、筑院墙、砌路面,几乎谁也没有认真把它当回事,但随着古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况的逐渐改变,对外交往增加后人们虽足不出户也能见多识广。于是,对过去只能作建筑垃圾的砖块,囤积居奇者,有之;购进卖出者,有之;加工制成砚台者,有之;做成艺术拓片者,有之;在自家院内砌墙建房者,亦有之。昔日不起眼的砖头以其纹饰、存量、品相也开始按质论价,随行就市。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

img79

刻有朱雀玄武纹饰的汉砖拓片

稀缺资源,从几十元到数千元,已被人们在潜滋暗长的需求中炒得沸沸扬扬。古城里谁要是没有收藏几块汉砖摆在显眼处,似乎谁就不算真正的玩家。虽然今天大多数已成为了资深高手,但当初至少有三个人物,在古城演绎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经典小故事,算是触动了对习焉不察状况的彻底改变,从而不应该被岁月轻易地遗忘。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负责人,京城“四大”名嘴之一。

2000年春,省人代会之后,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意见,本人到都江堰市请来了一批从京城来的客人,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建设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主要目的是为古城市民宣传普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准确而又客观地讲,从此才拉开了阆中旅游造势的大幕)。针对古城内秦砖汉瓦遍地都是,且人们又普遍熟视无睹,周教授在给当地市民的一场“洗脑”报告中,特地讲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分别接管德国后被划分了东、西两大阵营,为阻止民主德国人员大量“西流”到联邦德国,由前民主德国政府出资从1961年开始修建了一条长达150多公里,约3~4米高,环绕西柏林的隔离墙,从而成为战后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的主要标志性建筑。到了1989年11月,新当选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克伦茨在“推行改革”“自由选举”的浪潮声中,下令推倒柏林墙,拆除东西德分界线。在德国柏林墙拆除后,一些独具慧眼的人抢先把砖块搜集起来,然后再充分发挥人的艺术潜能,做成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因为他们深知,这种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东西,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冷战时期的见证,也具有不可再生性。更有甚者,一位富商干脆出巨资,购买并收藏了一堵大约18米长的断墙残骸,惹得不少后来者眼馋不已。而今,凡到德国旅游的人,不仅要前往当年“北约”与“华沙”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的前沿阵地观光,更要在当地买上一两件用“柏林墙”砖制成的纪念品,无论是出于对正在渐渐褪去伤痛记忆的抚慰,还是出于对淡淡苦涩依然伴随现实生活的冷静思考。

“大家要知道,这仅仅是十多年前的事情,而你们这里的每一块汉砖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和丰富的人文信息,怎么就没人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呢?!”周教授激动地如是说。

张志焜,字若谷,台湾省台东市社会教育院国画教授,长期在当地国中执教。张先生天赋聪颖,家学渊源,年稍长即攻读于成都艺专,后又到上海美专进修,先后授道于陈子南、李可柒、郑曼青诸大师。国学功底深厚,艺术造诣高深,尤以诗书画篆见长,作品笔简意远,清新脱俗,泼墨渲染,气象万千,在海峡两岸都享有较高声誉。

也是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当时省台办向回大陆省亲的张先生夫妇推荐不妨到阆中一游。张抵阆是日,天色已晚,一路大巴颠跛使年逾古稀又刚做过手术的张先生心中颇为不快,但第二天的古城观光又使其兴致渐高,当行至官菜园街一建筑工地附近时,忽然睁大了眼提出要件东西,随行人员问他要什么?张先生用手指着工地旁刚挖出的一堆砖头说:“就只要一块行吗?”当一块笨重的汉砖递到他手中时,想不到他竟当即脱下了身着的一件高档夹克休闲装,细心地包裹了起来,当时看傻了眼的陪同人员问道:“张先生,这砖块真有那么值得吗?”张收拾停当后,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我还在上海美专进修时,有一天在课堂上正用半截砖做一个砚台,被老师发现后,问我在哪里找的,我说在城隍庙。老师立即说:你今天不要上课了,赶紧去给我也捡块回来。想不到岁月过去了六十多个春秋,你们这里还遍地是宝啊。”

这正好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老话,故事后来便不胫而走,无翼而飞。张先生夫妇现在除了经常到苏州、丹东、汕头、珠海等地举办画展外,几乎每年还要来阆中度假休闲,并不时带来一些他的学生、朋友,或在古街小巷徜徉,或在老院品茗对弈,当然也少不了以他独创的“山含三更月,水吐九重天”文人字画馈赠友人,从而结交了不少当地的仁义侠士。

王大伦,地道原住民,小学肄业,农民企业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变卖全部企业和家产,致力于古董及民间工艺品的收藏,其名言趣事中最让外界媒体热衷炒作的是“只要是明清以前的东西,哪怕是一堆狗屎,我也要花钱买下来”,古城人的古董情结由此也可略见一斑。他还是当地早期兴起收藏热的有力推手, 2002年3月不幸以身殉职于自建的民间博物馆工地。生前曾得到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楯教授,著名书画家洪志存先生等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扬。

2000年仲秋的一天下午,王大伦在当地西门濠(按:现在滨江路嘉艺广场一带)建筑垃圾填埋场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砖块。后王的藏友鲜兄等人闻讯前往,顶着秋老虎的暴晒,在那里果然找到一些大多数残缺的老砖,尺寸为长39厘米、宽24厘米、厚7厘米,单侧有菱形纹饰,在两端中间部各有一双圆圈内,分别刻有朱雀和玄武图案,非常精美,也非常罕见,但遗憾的是,不知是另有隐情还是怕因乱倒建筑垃圾而遭处理,迄今仅得知这种汉砖出土的大致地方为四元街某机关住宅工地,且始终未发现有其他相应配套画像的砖。后经辨识与考证,这种砖的形状厚度虽明显小于其他汉砖,但质地色泽与大量汉砖无异,单侧刻有四灵神兽纹饰,特别不同于砖正面有高浮雕画像的宋砖,故基本可以判断为东汉晚期的。这次民间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市汉砖及纹饰的内容,填补了“四灵”的空白,还再次刺激了当地古玩爱好者对收藏秦砖汉瓦的兴趣和热潮。

阆中建城史与有文字记载的阆中历史一样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慎王五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治城即在今蟠龙山至玉台山麓,西至嘉陵江台地。汉城的主要位置即在今兰家坝至王家嘴一带,考古挖掘探明,当时城垣布局规则,东西南北各置对称性城门,城池依地势呈东高西低,临江边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汉城以南时有大量陶俑、瓦罐、钱币等陪葬物出土,其中除少数有榫头的长方形实心汉砖外,数量最多的就是外形基本一致,纹饰以几何、钱币、乳钉、云纹等图案为主的汉砖。

img80

收录于《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的阆中“五珠”钱纹汉砖

本来汉画像砖同汉画像石一样,主要用于墓室等建筑物的嵌砌、装饰,由于汉代经济繁荣带来的“多资厚葬”之风盛行,历来也为考古研究和古玩收藏者所垂青,但阆中汉砖绝大部分都是素面或单侧刻有纹饰的,而在一些学者们的眼中“为了不使画像砖的概念失之宽泛,不述及纯花纹砖和文字砖”(见蒋英炬、杨爱国著:《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社)。换言之,专家们使其边缘化才是被遗忘的根源。以笔者寡见,目前仅在《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高文、王锦生编著,国际港澳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中,收录了一种“五朱、十字折钱纹, 35厘米×9厘米”的阆中汉砖。阆中汉砖最大的特征就是质地细腻、色彩青灰、阳线浅刻、简练流畅、模同纹异、变化多端。一般高38厘米、宽26厘米、厚11厘米左右。由于历史上四川并非大贵族、大豪门、大世家聚居地,而是以农产、手工、贸易为主的地区,尤其是像阆中这样的水陆交通重镇,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枢纽,人口的迁徙流动性很大,官吏往来调动也频繁。因此,汉砖主要以纹饰图案为主,目前不完全收集到的(拓片)图形已有将近30种,这也与成都附近出土的汉砖多以日常生活、历史故事、神鬼祥瑞为主形成鲜明对照。坊间虽有传,在古城附近山坡鲜有车马人物汉砖发现,但近年来由于大量外地实物陆续流入,加之民间素有重收藏、轻研究的习俗,现已很难查明真实出处了,而古物一旦离开其出土所在地,其个性特征、地域文化价值则丧失了多半。

我国汉画像砖重点分布地区的巴蜀大地堪称“汉画像砖之乡”,阆中地理位置不仅正好在西南与中原的连接交汇处,历史上也是巴与蜀两种文化长期交融浸润之地,许多东西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但因视野所限、眼力不及,迄今多有遗憾。在当地无论专业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系统地对出土汉砖进行搜集、著录、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即是典型。

2000年当地发现的灵兽图案汉砖,虽只发现有朱雀、玄武造形,但揆其民间习俗,应还有青龙、白虎纹饰的。这种汉砖图案非常精美独特(类似的四灵图案在国内其他汉砖专著中尚未见到),无论是藏家把玩,还是专业研究,乃至于考证其当时的社会经济、民风习俗、建筑特征、城池变迁和墓葬习俗等等,均不可小觑,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

img81

当地出土大量汉砖上的部分纹饰图样(拓片)

img82

唐代铜钟

img83

商周青铜虎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