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诏国发祥地
世代居住在巍山的彝族,历史上被称为“嶲”或“昆明”,是洱海地区古老的民族。南北朝时期,昆明族、叟族中的大部分逐渐分化、混合,开始称为“乌蛮”,并逐渐形成几个较大的部落,称为“六诏”或“八诏”。
西汉中叶以后,昆明族的部落酋长为“哀牢”,部落名也就称之为“哀牢”。《旧唐书·南诏蛮》记载:“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哀牢之后,代居蒙舍州为渠帅。在汉永昌故郡东,姚州之西。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国初有蒙舍龙,生迦独龙。迦独生细奴逻。”细奴逻父子迁居蒙舍川后,定居在巍宝山麓,即今巍宝山前的新村。因为和巍山的乌蛮为同一民族,后娶乌蛮女蒙赕为妻,并借助巍山乌蛮的力量,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蒙氏家族细奴逻取得了部落领导权,成为巍山南部(蒙舍诏)的部落酋长,号大蒙国。以后细奴逻曾孙皮逻阁继位时,在唐王朝支持下,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
传说南诏国开国君主细奴逻,在巍宝山经太上老君点化后传位十三代,统治时间长达254年,统治疆域已超过今天云南省的区域,包括西南地区及东南亚的部分区域。巍宝山因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细奴逻的故事在古老的南诏文物《南诏图传》中早有记载。如今在巍宝山青霞观后面,太上老君打坐的巨石仍存,在山中也能觅到细奴逻当年生活、耕牧的遗址。
巍山是历史上南诏王国的发祥地。南诏王室族属为彝族先民,巍山彝族的先民乌蛮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之一。巍山彝族坚信自己为南诏王后裔,这种对远古祖先的广泛和强烈的情感和认同,在大理地区的彝族中表现突出。
唐代,在大理洱海地区有六个诏,传说这六个诏的诏王是六个彝族亲兄弟,他们的发祥地在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南的道教名山巍宝山。巍宝山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泉流淌,百鸟争鸣,奇兽嬉戏,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六个诏王的家就在巍宝山下的一个彝族山寨里,这山寨名叫前新村。六诏王的父母亲祖师爷和祖师娘是一对勤劳朴实的彝族夫妇,他们每日耕于巍山(巍宝山的古山名为“巍山”),辛劳度日,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可是快到六十岁了,还没有孩子。为此,他们非常苦恼,很希望能够在老年得子,后继有人,使香火延续。
就在祖师爷和祖师娘满六十岁的这一年,有一天祖师爷在巍山耕种山地,中午时分,祖师娘做好了午饭,给祖师爷送去,她走到巍山的半山腰时,一位身穿八卦白袍、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盘腿坐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右手握着一把鹅毛扇,左手持着一根白拂尘,笑呵呵地望着她,向她乞食。祖师娘看这老人饿得发慌,非常同情他,于是放下背篓,从中拿出午饭,递给美髯公:“请吃吧,老师父!”她很客气地说。美髯公接过午饭,毫不拘束地吃了起来。祖师娘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微笑地看着美髯公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不一会儿,一盘饭菜就让美髯公吃光了。美髯公把碗筷还给祖师娘,向她道了声谢谢,就双目眯闭,手持羽扇念起经来。祖师娘不想打搅他,收拾起盘子碗筷后,就转身向山下走去,准备回家另给祖师爷做午饭。
祖师娘回家后,很快做好了午饭,收拾好后又第二次向巍山走去。当她来到半山腰时,那位美髯公仍然端端正正地坐在石头上,在他右边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见她来了,又笑着指旁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他是我的徒弟,还没有吃早饭,还有吃的东西吗?”
祖师娘有着好心肠,一听说那道士还没有吃早饭,又赶忙从背篓中拿出饭菜送给那道士。等那道士吃完后,祖师娘又高高兴兴地收拾起碗筷回家另做午饭。
当她第三次来到半山腰时,那美髯公和那道士仍然端坐在原来的石头上,在美髯公的左边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美髯公见她来了,又指指左边的那位道士对她说:“他是我的二徒弟,还没有吃饭,还有吃的东西吗?”
祖师娘二话没说,又热情地再次拿出午饭给了那道士。那道士吃完饭后,和那美髯公及先来的那道士一起聚精会神地念起经来。祖师娘不惊扰他们,又悄悄地收拾起碗筷,背起背篓向山下走去,回家给祖师爷另做午饭。
在巍山上耕种山地的祖师爷,看看太阳都老高了,还不见祖师娘送午饭来,肚子已饿得咕咕响,他几次放下手中的犁头,走到路口向山下瞭望,总不见祖师娘的身影。最后他干脆把犁架解了,把两条黄牯子牛吆到地边去吃青草,然后又一次来到路口坐在草坪上,一边抽草烟一边望着山下。这时,他看见祖师娘背着背篓,弓着腰,正匆匆忙忙地向山上走来。等祖师娘走拢后,他生气地对祖师娘说:“太阳都快落山了,你才送午饭来,你做什么事情去了?”
祖师娘没有吭声,她知道祖师爷是为她午饭送迟了,肚子饿了,才生气的。她赶紧把饭菜摆在草坪上,并盛了满满的一碗饭给祖师爷。祖师爷接过饭碗,发现祖师娘的脖子上、脸上到处流着汗水,一身衣服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想到平日祖师娘送午饭从未迟到过,看她今天累成这个样子,准是在家中或路上出了事情。于是便问祖师娘道:“看你这样子,出了什么事情?”于是祖师娘就把在路上碰到的事全告诉给了祖师爷。
祖师爷听后,忙放下碗筷,惊喜地说:“你遇见仙人了,那身穿白袍、头戴赤莲冠的美髯公就是太上老君。他身边的两个道士是他的徒弟,右边那位叫张天师,左边那位叫李天师。三师殿塑着他们的像,去年我们还去朝拜过他们,要求子求福,你难道忘记了吗?快!不能怠慢了他们,快下去看看他们。”
经祖师爷一说,祖师娘如梦初醒,忙祷告说:“老君在天,请原谅我照顾不周!”祷告完后,她后悔地对祖师爷说:“我们去哪里找他们呢?我上来时,他们已不在那儿了。”
“我猜他们不会走远,走快点,我们还会见到他们。”祖师爷一边收拾犁架一边对老伴说。祖师爷扛着犁头赶着牛走在前边,祖师娘背着背篓跟在后边,老两口一前一后向山下走去。当他们来到半山腰时,抬头一看,在一块盘石的上方飘着三朵彩色祥云,美髯公盘腿坐在石头上,红光满面,头戴赤莲冠,右手握着鹅毛扇,左手拿着白拂尘。在他的左右两边站着两个身着灰布道袍的中年道士,正是李天师和张天师。
美髯公笑着对祖师爷和祖师娘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你们是要长寿还是要享福?直说吧,我会满足你们的要求的。”
祖师爷和祖师娘见上座坐着的太上老君,和他们说话,喜得无言以对,口中连连说道:“不要什么不要什么!我们小户人家只求五谷丰登,清吉平安,就心满意足了。”
老君见祖师爷和祖师娘为人忠厚老实,对他们说:“你们无儿无女,我知道你们的苦衷。”说着就拿出六颗宝珠送给祖师爷,说:“今后你家香火不断,儿孙满堂,世袭为王。”边说边用鹅毛扇在祖师爷的犁把上轻轻地敲了十三下。然后把手向空中一挥,那几朵彩色祥云立即飘了下来,分别落在老君和两位中年道士的脚旁,于是他们三人就驾着祥云慢慢地向空中飘去。
祖师爷和祖师娘见此情景,赶忙双膝跪地,双手合掌向空中老君和道士作揖告别,直到完全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了,才从地上爬起来,收拾东西下山回家。从这以后,祖师娘突然有了身孕,第二年一胎生下两个儿子;第三年又怀了第二胎,也是一胎生下两个儿子;到第四年又怀了第三胎,也还是一胎生下两个儿子。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祖师娘三胎生下六个儿子,这消息像春风吹遍了山野,一下子传遍了远近村寨。一时间前来贺喜的人挤破门槛,寂静的山寨到处是欢声笑语,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
让祖师爷和祖师娘感到神奇的是,每当祖师娘生下两个儿子,老君送给祖师爷的六颗宝珠也就少了两颗,到祖师娘六个儿子落地后,祖师爷的六颗宝珠也就不翼而飞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老君送给祖师爷的六颗宝珠是仙珠,它们转世成了祖师爷的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长得很快,转眼间都成了年轻小伙子。个个腰阔体壮,英俊威武,一表人才。六个儿子中又数老大天资聪颖,超群出众。老大生得浓眉大眼,仪表非凡。没做过的事一看就会,田园农活样样会做,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诗书背得滚瓜烂熟。祖师爷和祖师娘特别宠爱他,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细奴逻。
当时巍山(旧称蒙化)、南涧、弥渡三县为一个大部落。主寨设在弥渡,巍山和南涧为分寨。部落长名叫张乐进求,是朝廷命官的僰人。那时弥渡有一座铁柱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弥渡和巍山、南涧几个分寨的彝汉各族人民都要去朝拜铁柱庙。传说朝拜后可以消灾灭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更有情趣的是部落长张乐进求下了一道诏书,诏书说:“凡来朝拜铁柱庙的人,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能够把铁柱上铸着的金雀朝拜下来,就让位给他,并把女儿嫁给他做媳妇。”张乐进求的女儿长着一双聪明美丽的凤眼,生着一副百灵鸟一样的好歌喉。她唱起山歌来能使树上的小鸟停止歌唱,静听她的歌唱;她的音容笑貌,就是月亮里的嫦娥见了也觉羞愧不如。许多年轻的小伙子都爱慕她,倾倒在她的脚下。这诏书一下,四面八方的小伙子立刻云集到铁柱庙。朝拜铁柱庙的人川流不息,可是年复一年,就是没有一个人能把铁柱上的金雀朝拜下来。
细奴逻长到十八岁的这年,恰好是朝拜铁柱庙的极盛年,他和五个弟弟一同去朝拜铁柱庙。初一这天,他们弟兄六人来到铁柱庙,细奴逻刚向铁柱庙朝拜,铁柱上的两只金雀突然扑打了几下翅膀,鸣叫一声,同时飞了起来,在铁柱庙上空盘旋一周,然后飞将下来,一只落在细奴逻的右肩上,一只落在左肩上。朝拜的人群个个惊喜若狂,团团把细奴逻围了起来。彝族小伙子吹起了笙箫,彝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歌舞,向他庆贺。这两只金雀直到正月十五日下会才从细奴逻的肩上飞走。张乐进求履行自己的诺言,召见细奴逻,请他接事当王,并把女儿嫁给他。细奴逻推辞不受,张乐进求一再请他即位,细奴逻无法推让,只好指着一块大石头发誓说:“如果我该当王,剑必入此石。”于是举起宝剑向石头砍去,只见剑起刀落,火花飞溅,细奴逻的宝剑果然入石三寸。细奴逻不好再推辞,于是接事当王,并择日娶过张乐进求的女儿完婚。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细奴逻盟石当王这件事,就把这个地方的一个村子叫做盟石村,就是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乡的盟石村。
细奴逻当王后,在巍山境内的苖苙图山筑城建都,建号大蒙国(又叫蒙舍诏或南诏),自称奇嘉王。随后他又带兵合并了大理洱海地区的许多个分散的小部落,分设了五个诏,即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蒙嶲诏、越析诏,并按功劳大小,分别委派自己的五个弟弟去当这五诏的诏王,自己为南诏王,这就是云南大理洱海地区有名的“六诏”之说。
细奴逻即位后,为了报答太上老君点化弟兄六人为王的恩赐,在巍宝山老君打坐石的下边建盖了青霞宫,内供老君、张天师和李天师,让他们永世享受人间的香火。
巍宝山青霞宫又叫青微观或老君殿,也是巍宝山规模较为宏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巍宝山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殿宇。因民间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点化南诏始祖细奴逻的父亲而闻名,今天巍宝山中的“老君打坐石”、“老君撑腰石”和“老君殿”就是细奴逻受点化的遗物和遗址。
巍宝山青霞宫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殿宇三进两院,规模宏大,建筑技艺精湛。初为湖北武当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盖,清同治年间东厢房毁于兵乱,清嘉庆、光绪年间复修,20世纪80年代后进行过多次维修。
巍宝山青霞宫老君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原太上老君为铜像,栩栩如生,高一丈多,“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塑像为泥塑像。老君殿为三进两院式的格局,尤其是老君殿大厅建筑最为奇绝,大厅高居于坚固的砖石垛上,出阁架斗,飞檐啄地云。殿内存有“片石含青”的匾额,既集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传说故事,又集老君殿宇四周郁然生秀、林木青翠的景观,堪称佳匾。
“老君打坐石”,在老君殿后的老君山路边,石头由两台组成,长113厘米,宽110厘米。上层由三块平滑的长方石组成,下用条方石支砌,后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栗树,枝叶繁茂,如同华盖遮住“老君打坐石”,相传此石是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之处。“老君撑腰石”在“老君打坐石”往上约一里处,石条横卧于路边。此石为天然的一块青石,长200厘米,宽86厘米,厚70厘米,相传太上老君在巍宝山传道授经时,常在这里撑腰练功,因此得名。
青霞宫宫门两侧醒目的白底黑字“青霞紫气”,显得飘逸而神秘。它和巍宝山山门上“巍宝仙踪”相呼应,说明这里就是成仙出王的地方。厢房内,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蒙化贡生姚凤仪“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中记载了太上老君在此点化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后传位十三代的故事。殿后,“老君打坐石”、“老君撑腰石”仍存。可以说,走遍中国,供奉老君的殿宇很多,只有巍宝山的最为独特。原云南诗词学会会长张文勋教授游青霞观后赋诗:
巍山道观白云中,紫气东来映长空;
虎距南滇夸上国,龙盘西洱傲苍穹。
神灵点化传佳话,霸业功成振雄风;
六诏山河归一统,汉唐月色古今同。
此诗阐明了细奴逻耕牧巍宝山和南诏发祥的历史。老君殿如今还巍然屹立在巍宝山的前山之中,以它那雄奇壮观和精湛的建筑艺术,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细奴逻死后,他的子孙后代继续当南诏王,到他的曾孙皮逻阁手上统一了其他五诏,在大理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从细奴逻当南诏王到南诏国灭亡,他和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为王,共延续了十三代,相传这是因为昔日太上老君在巍山上用鹅毛扇在细奴逻的父亲祖师爷的犁把上敲了十三下之故。从此,这个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在巍山各族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着,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诏政权灭亡以后,代之而起的“大长和国”曾对蒙氏乌蛮进行屠杀,大批蒙氏被迫逃离巍山,逃到今漾鼻、昌宁、凤庆、景东一带,留在巍山的一部分则改名换姓逃进深山,相传他们当时将“蒙”姓改成了“字”姓、“茶”姓和“左”姓,从此巍山境内“蒙”姓也就消失了。如今这部分蒙氏乌蛮的后裔,多数居住在巍山坝子西边的山上,也有的居住在他们祖先细奴逻耕牧地巍宝山麓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巍山彝族和其他地方的彝族一样,正式称为“彝族”。现巍山彝族有三个分支系“腊罗(腊鲁)”支系、“迷撒”(摩察)支系和“格尼”支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