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Frost,1874—1963)
作者及作品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享誉海外的美国著名诗人。1874年3月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市。父亲热衷政治,曾做过校长和新闻记者,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做过教师,喜爱诗文。弗罗斯特的父亲过世后,举家迁到了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城。在那里他进了中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6岁时发表了第一首诗《诺什·特黑斯》(La Noche Triste)。高中毕业后,弗罗斯特在达特第斯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过一段时间,但都中途退学。回家后,弗罗斯特时而务农,时而到母亲任职的中学里教教书,间或写写诗歌,过着闲适的生活。
1912年全家迁往英国伦敦定居后,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生涯才真正开始。在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支持与鼓励下,弗罗斯特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愿》(A Boy's Wish,1913)和《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1914),得到英国诗歌界的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修墙》(Mending Wall)、《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king)、《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等现在广为传诵的诗篇都收录在《波士顿以北》这部诗集里。
一战爆发后,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买下一个农场,重新开始了耕种、教书和写诗的生活。1916年,诗集《山间》(Mountain Interval)的出版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白桦树》(Birches)等富于哲理性的诗篇均收入该集。以后又陆续发表了《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1923)、《西流的溪涧》(West-Running Brook,1928)、《又一片牧场》(A Further Range,1936)、《一株作证的树》(A Witness Tree,1942)等诗集,受到了广泛肯定。他分别在1924年、1931年、1937年、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受聘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弗罗斯特的诗歌在格律方面与传统诗歌相近,常用无韵体和四行体的各种变体,但他摒弃了唯美派诗人的矫揉造作,与意象派等现代派诗歌不无相通之处,因而被称做是“交替性诗人”。弗罗斯特从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和风俗人情中汲取灵感,将看似平淡的生活场景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不经意中感受其哲思颖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