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Updike,1932—2009)
作者及作品简介
约翰·厄普代克以“兔子五部曲”享誉美国文坛。他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史灵顿,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厄普代克的童年时代,美国正处在大萧条以及二战的阴影笼罩之下。受母亲影响,他从小爱好文学。1950年,厄普代克高中毕业,在其母的鼓励下,考入哈佛大学专修英文。当时的哈佛名人荟萃,如爱略特、弗罗斯特、纳博科夫都在那里讲学或执教。厄普代克在优秀的人文环境中迅速成长。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一笔奖学金,得以前往牛津进修美术。一年以后回到美国,在《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任职,同时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1957年离开《纽约人》,从事专职写作。
四十几年来,他一共出版了17部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6部诗集,5部散文及评论集,1部戏剧,1部传记。然而,尽管厄普代克尝试过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的仍是小说。他曾于1964年、1987年两次获全国图书奖,1987年获普利策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贫民院集市》(Poorhouse Fair,1959)、《人马》(The Centaur,1963)、《农场》(Of the Farm,1965)、《夫妇们》(Couples,1968)、《一个月里全是星期天》(A Month of Sundays,1975)、《政变》(The Coup,1978)、《依斯特维克的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1984)、《巴西》(Brazil,1994)、“兔子五部曲”以及《美丽百合花》(White Lily,1995)。短篇小说集有《鸽羽》(Pigeon Feathers,1962)、《欧林格故事》(Olinger Stories,1964)、《音乐学院》(The Music School,1966)、《贝赫:一本书》(Bech:A Book,1970)、《路途遥遥》(Too Far to Go:The Maple Stories,1979)、《贝赫归来》(Bech is Back,1982)及《相信我》(Trust Me,1987)等。
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是“兔子五部曲”。从1960年的《兔子,跑吧》(Rabbit,Run)开始,每隔十年,厄普代克就会推出一部,《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兔子死了》(Rabbit at Rest,1990)、《记忆中的兔子》(Rabbit Remembered,2000)。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风尚的经典史诗性作品”的“兔子五部曲”描绘了一个中心人物:绰号“兔子”的哈利·阿姆斯特朗从26岁到55岁的人生历程,为美国文学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形象。小说折射出40年来美国社会的变迁:50年代的保守、60年代的动荡、70年代的平庸、80年代的价值消亡。大萧条、越战、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能源危机、毒品泛滥,所有这些都在“兔子五部曲”中得以展现。
厄普代克学过绘画,发表了不少诗作,这对他的小说创作大有裨益。他拥有画家对色彩、光影、细节独特的敏感和超长的描摹能力,同时又有诗人般奔驰的想象和娴熟的语言技巧。他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作品细腻,抒情流畅,风格精致优雅。对细节和客观世界的忠实,使他选择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大多数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当代作家,如同贝娄、马拉默德以及契弗一样,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在厄普代克看来,人具有双重性:既有对性欲和感官享乐的热爱,又有精神追求。它们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张力之一。他所塑造的人物在沉湎于尘世生活的同时,还有着模模糊糊的渴望,希冀为自己彷徨的灵魂找到一条出路。面对危机时,他们会求助于信仰。他们所求助的,可能是性爱,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某种带有神秘倾向的终极力量。“所有问题基本上都无法解决时,信仰是逃出绝望的一步。”这一步毕竟代表着他们不愿放弃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