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巍宝山古建筑瑰宝
巍宝山的20多座宫观殿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建筑群精妙绝伦,美轮美奂,是中国道教建筑艺术的精品,中国古典建筑的瑰宝。在众多的古建筑群中,长春洞古建筑群又是其中的典范。
长春洞古建筑群不仅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道家“太极”(八卦图)的方式,突出了道家思想的神秘性,其间的建筑则更是使用了高低、大小、方圆等若干对比手法,显得既庄严又活泼。值得提及的是,长春洞古建筑群无论主体建筑或附属建筑,在其木作隔扇、壁板的正反两面都绘有壁画,描绘内容有“天宫道教诸神”、“八仙故事”、“二十四孝”、“三国故事”以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其内容丰富多彩、形象逼真传神,艺术手法多样,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名山庙宇之中都是少见的,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
长春洞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贵州道人李法纪、杨发荫建,后由道人杨阳会改大殿为二转楼,光绪年间道人杨老七、张朝用又重修厢房和花园,遂建成了保留至今的平面布局较为规整的八卦图案,为九楼十院的道观建筑格局。殿内祀玉皇大帝、雷祖、土地、马帅、灵官等神像。2003年,政府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
长春洞建筑式样新颖,出阁架斗,雄伟壮观,尤其是雕刻绘画艺术精湛不凡。大殿的格子门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和花卉鸟兽图,每扇格子门上的雕刻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见者无不惊叹。大殿格子门中间的窗壁上雕刻着白兔舂药、金鸡啼晓和宇宙万物图,象征“日月向心,滋生万物”。大殿的天花板中央有一个每边长约35厘米的八角形藻井,藻井内壁上有一幅黑色的八卦图,镂空雕龙盘曲其中,堪称雕刻工艺珍品。大殿承隔板上,绘有50余幅彩色壁画。四方绘伞盖、执幢仙女、五衹六神,其余绘历代祖师、各洞神仙,俨然一座神坛。道教徒从其神仙信仰出发,向人们构想了一个灵奇的神仙世界,在这一世界里充满了感性、美好和瑰丽。真人乘云御风任意逍遥,仙姝轻歌曼舞乐奏九天,仙厨溢香非凡间所有,仙府金阙唯天上可寻。此外,大殿两边窗壁上保存着“二十四孝图”,画面生动,景物逼真,人物栩栩如生。八扇格子门镂空雕刻八仙过海和花鸟水果,神态逼真。
长春洞壁画大多表现的是宗教故事,但南厢房的侧山墙上的“百鸟朝凤”图却是南诏自然和人文历史的绝佳写照。该图绘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画高10米,宽6米,中间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主干上绘有一只羽毛丰满神采奕奕的凤凰,凤凰旁围绕着画眉、八哥、绿鸠、鹦鹉、鹭鸶、喜鹊、野鸡等数百只珍贵禽鸟。“百鸟朝凤”图除了是当地鸟类自然迁徙的艺术表现之外,更有一美丽的传说。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接替张乐进求的王位时,有吉兆出现:一只彩凤飞翔在巍宝山内的一座山峰上,百鸟便从四面八方飞到这里来朝拜这只凤凰。大殿正中的“万象中涵”、“凌云望阙”匾额,都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石洞春深,六月犹留三月景;春堂昼永,一天得有两天闲。长春洞藏于苍松高柏之中,观外一条潺潺小溪流过长春洞碑刻前,外表朴素无华,入内则别有洞天,游长春洞主要注重两个地方,一个是其布局,一个是其绘画。
长春洞外观布局十分独特,建设布局为一个规整的八卦图,由前殿、大殿、厢房、花园、藏头等组成,样式新颖,建筑工艺精湛,特别是铜大殿的格子门和独特的八角藻井镂空雕龙。这些雕刻作品距今已有三百年,但作品的画面仍不变形,不走样,保留着古香古色的特点,是古代艺术珍品。殿外遍植花草,九楼十院,银桂飘香,暗含四象,体现了“清风徐来常带几分春意,白云飞去另开一个洞天”的景象。
长春洞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656平方米,由大小三进共十个院落组成。平面布局为一个规整的八卦图,依次由山门、前殿、大殿、厢房、花园等组成。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样式新颖,建筑工艺精湛。其建筑格局一反常规,即山门与大殿、前殿不在同一条轴线上,除照壁、前殿、大殿在东西向轴线上以外,其他建筑多以山门为中轴线。山门内为一院落,院前有照壁。前殿殿后为一四合院,北厢后设有花园,在大殿和前殿两侧皆有平房。前殿建于高台上,为单檐悬山顶式建筑,面宽三间,前设走廊,檐下以垂柱、花板、花罩等镂空雕刻装饰。大殿建在188米高的石砌须弥座上,面宽五间,殿后及左右两边均有走廊,上、下檐四周满施斗拱、雀替、花罩,为透雕或半浮雕雕刻,精巧生动。
长春洞殿内神龛建于石砌浮雕须弥座上,龛内有玉皇塑像,塑像左右绕以八条木雕蟠龙。大殿顶部的天棚和藻井内绘有十七幅壁画,为工笔重彩所绘的道教群仙及诸神图,是云南省内现存年代较早且保存较为完好的道教壁画。院内两厢楼房装饰雕刻甚多,其中左右厢房的次间各有的两扇圆窗尤为考究,每扇圆窗皆作菱花窗式,中心为六十九幅图字模,其中有鸟、兽、花卉、博古等图案,形态各异,表现出了雕刻者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
综观长春洞古建筑群,不仅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道家“太极”(八卦图)的方式,突出了道家思想的神秘性,其间的建筑则更使用了高低、大小、方圆等若干对比手法,显得既庄严又活泼。
道教中的“宫”或“观”一般指道士们修行、供奉神灵、斋醮祈祷等宗教活动的场所。道教还有十洲三岛、十六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他们都是神仙栖息的胜境阆苑。巍宝山中原有的“朝阳洞”,还有保存到今天的“长春洞”之“洞”,其意都是“洞天福地”或“别有洞天”,令人神往,古人称为“古洞藏春”。有联云:“黄鹤从何处飞来,听长笛有声,楼头梦醒三更月;青霞于此间掩映,看名山如画,林下春藏一洞天。”描绘了长春洞一带的秀丽景色。
清代云贵总督岑毓英为长春洞题匾“万象中涵”、“凌云望阙”的名匾,含义深刻。清吏部尚书章煦到巍宝山一游后,为长春洞题写了大门匾额“长春洞”一匾,既道出了长春洞“六月尤留三月景”的景致,又道出了和道教祖师邱长春的关系,真是耐人寻味。2005年5月长春洞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长春洞外,巍宝山现存的20多座宫观殿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自汉代始,陆续有道士到巍宝山潜修,道观依山而建,蔚为壮观,至明清道教盛极一时。至今道观还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造遗风,体现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远神韵。胜地除了俯仰皆是的文物瑰宝,还以自然馈赠著称于世,峰秀谷幽,清溪回流,奇花异草,飞禽灵兽,无不怡愉可人。最是道家茶花,四百年艳丽如初,这里四季皆景,春来雨前品茗,夏观云海岚烟,秋赏桂花圆月,冬至阳光和煦。这里道家田园,卯起酉落,仰可看星月流云,俯可观峡谷村落之美,有诗云:“夜听水流调竹石,昼看云起面前山。”实乃明心见性、超凡脱俗的旅游之所、修行之地。
巍宝山除大量道教宫观外,还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观音殿、甘露亭。
巍宝山前山有一朝天门。朝天门又名准提阁,它是全山的总坊。按巍宝山风景名胜的自然分布,从这里的总坊向前,在前山经过白沙井、土主庙、文昌宫、玉皇阁、观音殿、青霞观、老君打坐石等殿宇,一路登山而上,直至山顶到斗姥阁;在后山,经三清殿、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望鹤轩、封川塔等庙观,返回山下,全程约10公里。
巍宝山三清殿又叫玄极宫、无极宫。最早于康熙年间建盖,清乾隆、光绪年间多次维修,现存的山门、大殿、厢房于1995年后重修,内祀道教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神像。三清是道教所崇奉的地位最高的神,可说是至高无上。元始居中,以二指捏一圆球,象征混沌未分之状,是所谓太元之先,万物元始。上清灵宝天尊,即道教神谱中的“大道君”。太清道德天尊,由神化道家人物老子而来,即“太上老君”。
巍宝山三清殿内庄严肃穆,里面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笈七籤》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云笈七籤》卷三《道教本始部》中记载:“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笈七籤》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笈七籤》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朝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阙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东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赋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0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阐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善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道教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天神是玉皇大帝。玉皇,也称玉帝,是主持天道,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统辖神仙世界的天神,其职位有如世间的帝王。许多学者认为,道教的玉皇就是由中国上古时代人们崇拜的“天帝”、“上帝”演变而来。最早在道教信仰中并不重要,只是作为元始天尊的一位属神,宋以后(公元12世纪)道教对其信仰逐渐兴旺起来,明清以后在中国的民间更进一步成为人们信仰的至高无上的天神,以至于有“天上有玉皇,地上有帝王”之说。道教经籍说他出生在很久以前一个国家的王宫里,父亲光严妙乐国净德国王和母亲宝月光王后年老无子,求于上天,一天其母梦见太上道君驾车送来一个金婴,由此怀孕而生。他长大后不愿继承王位,进山修道,经过无数年的修炼,最后才成为“玉皇”。玉皇的形象俨然是人间皇帝像,黑须端庄,头戴平天冠,上有流苏,身着龙袍,有的手中抱着玉笏。玉皇的皇后为“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说她是“太阴(月亮)之精”,职能是总领天上女仙,凡是地上得道成仙的首先要拜见王母,方能再去朝拜元始天尊。她又是长寿的象征,民间有王母祝寿的神话故事,说每年王母都要在天上举行“蟠桃会”,宴请各方神仙,吃了王母种的蟠桃,可以延年益寿。由此,在中国祝寿,常以桃子相赠。
巍宝山玉皇阁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8年)。玉皇阁供奉的神像较为集中,展现了巍宝山道教神仙系统的宏大场面。山门为灵官殿,内供的灵官为道教的护法神。过了山门,殿宇飞檐重叠,巍峨壮观,一进四院,依山就势,层层而上,四帅殿、天师殿、三官殿、吕祖殿、玉皇阁、依云阁渐次列布。里面供奉着天、地、水三官,吕祖以及财神、灶君诸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这里都要举行洞经会,古乐悠扬,热闹非常。
巍宝山顶还有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凌空欲飞的殿阁,名叫斗姥阁,里面供奉的斗姥为道教女神,为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姥。斗姥雕像三眼四头六臂,显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为金童玉女。巍宝山斗姥阁在国内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姥阁为巍宝山登临览胜佳境,近观前后,林海莽莽,殿阁历历。从斗姥阁上放眼远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畴似棋样,瓜江如带,一派锦绣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