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瑞典文学院将此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霍普特曼,此事意义非同一般,因为霍普特曼是荣获此奖项的“当代第一人”。这是一个全新的讯号,我们且对此事做一回顾,1912年之前,此奖项的获得者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诸如普吕多姆、比昂松、米斯特拉尔、蒙森和海塞之类的在文坛颇有声望的老将;其二是包括显克维支、吉卜林、拉格洛芙以及梅特林克等人在内的、声望略低一些的浪漫派或“异国派”作家。换言之,即诺贝尔学奖得主中不乏官方机构推举之人,这类人的作品被称作“旧时代的杰作”;除此之外的获奖者被称为“营造出远古时代神秘氛围”的作家,其作品有的以古罗马的墓地为描写对象,有的侧重于描摹中世纪的建筑,有的将目光对准印度的丛林,有的则将瑞典童话呈现给大家。
而这位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却是实实在在活在当下社会中的作家。凭借《织工》一书,霍普特曼在文坛名声大噪。这是一部将目光聚焦于西里西亚工人生活的戏剧作品。文学批评家对它赞赏有加,原因是,他们认为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政策大行其道的时候,霍普特曼却有胆略发表与之完全不同的革命性见解。伦敦《帕尔摩尔官报》曾刊发过一段足以引起大多数读者共鸣的评论:“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霍普特曼先生,恐怕不能因荣获此奖而让其祖国的皇帝有些许欣喜。截至目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有两位法国人,此外没有一个国家有超过一个人得奖的。与这一情形形成对比的是,德国居然诞生了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不得不算一种无上的荣耀。可是,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霍普特曼先生的戏剧艺术是不被德皇容忍的艺术。”
这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一度引发很大争议。诺贝尔委员会在迟迟拿不出决议的情况下,召开会议进行了辩论。法国对此次评选结果极不赞同,英国也同样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之声。
瑞典文学院内部也做了极大调整,这给诺贝尔委员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12年6月15日,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威尔森博士在斯德哥尔摩逝世,此人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着极深的渊源。虽然他也曾创作过一些优美的诗作,但多数人仍然把他定义为一个“好战的”保守派文学批评家。他的笔名是C-D-F,多年来他一直是一些年轻作家抨击的对象。从1894年开始,他便一直担任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一职。由于他所担任的职务,此人对文学院的评选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2年,常任秘书的职务一直空缺,直到该年年底才推选出合适的人选。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常任秘书一职由威尔森的故交希尔德布兰特代理。希尔德布兰特曾在学院史料部当主任,这是一个蓄着一撮白胡子看上去颇有气质的老人。按院方安排,他要依照传统在颁奖典礼上对该届各奖项得主发表演讲。这一系列事件都对1912年的颁奖产生了影响,同时它们也预示着文学院的政策会有一些调整。
这届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共有31名,每一名候选人都足够优秀。法国推荐的是范白尔,在法国文坛比他声望高出许多的人毋庸置疑的便是毕尔·罗逖,此次也他是第二次被提名。被推举的法国人中还有一位是闻名于世的人物,他便是柏格森。圣安德鲁学院的著名学者安德鲁·朗推荐了柏氏。而瑞典的一个文学社团则推荐了本土的拉维赛。
竞争诺奖的团体中有新的国家加入——瑞士提名创作了诗歌《奥林匹克之春》的施皮特勒为候选人,此人于1919年荣获该奖项。当年,美国的加入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1921年之前,美国推荐的作家不是区域性的人物就是根本不入流的诗人。这次美国一改从前轻率的作风,推荐了一位极具竞争力的作家——亨利·詹姆斯。此人得到了以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为首的美国大学界的鼎力支持。他的推荐信上密密麻麻地共签有70位作家的名字。《金枝》一书的作者——世界上广为人知的剑桥大学人类学家及神话学泰斗弗雷泽,当年也首次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中。此外,当年还有一件颇为蹊跷但不容忽视的事——萧伯纳首次被提名,但推荐他的不是他的同胞,而是一群挪威人。
由此可见,此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竞争堪称激烈,所以,若非霍普特曼有过人之处,他也不会荣获此奖。他的名字十年前就曾出现在了候选人名单中,在候选人中也是“老资格”了,这也符合了瑞典文学院不成文的规定。更重要的是,他的剧本在多国演出后受到一致好评,因此他在全球都享有盛誉。许多人认为,他身上有歌德的影子,是位杰出的戏剧天才。他运用高超的技巧将多种文学流派的特点糅合进自己的作品,其作品吸纳了各文学流派的长处。由以上几点综合来看,他的地位非同一般。
更为重要的是,霍普特曼拥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自身也拥有一些普适性的经验,并且还具有兼收并蓄的精神,因而,他获得了此届由瑞典文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就算是与其见解存有天壤之别的文学派别,也不否认可以在其作品中发现令自己折服的东西。
1902年,霍普特曼首次被提名时就曾引发过巨大争议。最初,柏林大学一位极具声望的教授梅耶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推荐信,信中说:“霍普特曼是德国真正热爱文学的团体中公认的、最有才华的当代作家。”他在这封信中还细致分析了称赞霍普特曼“深深印刻着高度理想主义的标记”的缘由。但是,诺贝尔委员会把那届的文学奖颁给了蒙森。
时隔4年,霍普特曼的名字再次进入瑞典文学院的视野。学院接到一封印刷的推荐信,这封信中细致地解释了霍普特曼在德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他不容小觑的文学才华。这封推荐信上签有35位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作家、教授和各学术机构院士的名字。这封推荐信给瑞典文学院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霍普特曼在1902年之后的几年内接连创作出一批反响极好的作品,尤其是1910年出版的宗教小说《信奉基督的愚人:伊曼纽·曼特》,这些都为霍普特曼获胜增加了筹码。所以,施密特在1912年写给瑞典文学院的提名霍普特曼的信很简短,仅仅列举了自己这几年中提交给瑞典学院的数据及文件。瑞典文学院对霍普特曼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所以于11月14日召开会议,决定将这一届的文学奖授予霍普特曼,一些早就获知消息的人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意外。瑞典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 “为了嘉奖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