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遇见真实的自己
——“最经典英语文库”第六辑之
《蒙田随笔全集》导读
刘秀玉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知识如果不能改变思想,使之变得完善,那就最好把它抛弃。”……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你一定不陌生吧?“热爱生命”“因材施教”“不要死记硬背”“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只学书本知识”——这些掷地有声的忠告是否已成为你的座右铭?
还记得这些话出自何人之手吗?是的,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一个富商之家,自幼学习拉丁文,中学毕业后开始学习法律,曾在法院任职13年。然而,他对当时的法院生态非常不满,目睹了很多比犯罪本身更令人失望的判决。蒙田一生追求自我,渴望自由,然而情非所愿,他还是经历了几次入世的无奈。他曾经是查理九世宫廷的座上宾;出于对祖国的爱,他两次受命担任波尔多市长;他还作为后来的亨利四世的斡旋者,到巴黎会见亨利三世,捍卫了法国的和平,也为后来亨利四世的一世英名奠定了基础。
可是,仕途生涯始终不是蒙田的志向所在。当他辅佐的亨利四世终于问鼎权力之巅,蒙田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趋之若鹜。他拒绝了国王加冕典礼的邀请,给国王写了一封信,请求他的谅解,还不忘提醒他善待敌人,就此回归故里。繁华落尽,人已暮年。晚年的蒙田终于回到自己的古堡,回到他魂牵梦绕的书屋,享受不多的自由时光。空荡荡的古堡里,他的灵魂依然是自由的。
37岁时,蒙田继承了父亲在乡下的一座古堡,在那里的藏书室度过了一段隐居生活。隐居的日子里,蒙田一边享受静谧闲暇的自由自在,一边埋首学问,积极写作。从此以后直到1592年逝世,20年间,蒙田虽然几度入世、出世,独立自由的创作与思考却从未曾停止。他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思考的结晶便是洋洋洒洒的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100余万字,于1580—1588年分三卷先后在法国出版。此后,该书再没有绝版过。《蒙田随笔全集》卷帙浩繁,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娓娓动人,与培根的《人生论》和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已经收录于“最经典英语文库”),并称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作。从此,随笔(essay)作为一种文体确立下来。
《蒙田随笔全集》创作的背景正是法国内战期间,宗教战争的残酷深深刺痛蒙田的心,家国离乱的悲哀与痛楚,贯穿随笔创作的过程中。然而,思想者的身份使他在创作中尽量保持一种理性和深沉,他将愤懑之情化作清新激扬的文字,通过谈自己而谈人类、谈世界,侃侃而谈中,引导人们去体会文字间蕴涵的人生真谛。
蒙田随笔内容庞杂,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作者的自我书写与表达。蒙田崇尚追求自我的生活,随笔记录了他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他的真实样态,他的个性。在《序言》中,蒙田开宗明义:“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做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绘的是我自己。”著名的《热爱生命》就是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其次,随笔记录了作者阅读古代先贤的心得体会和思考,进而追问人性。在《论隐逸》中,蒙田通过引介贺拉斯、维吉尔等人的诗歌,探讨了隐逸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正确途径。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他对苏格拉底的智慧十分推崇,认同人的智慧不应用来毁灭自己,自以为是是人类最大的弱点。
蒙田随笔除了关注自我,关注人性,还描绘了作者所理解的客观世界。比如在《新旧世界》中,蒙田谈及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赞美他们的勤劳智慧,批判殖民主义的丑恶行径。蒙田并非枯坐书斋的书呆子,他曾遍游意大利和德国,几度入仕,饱含家国之情,这是他思考人生的一个现实基点。
虽然成书于16世纪,文中还有大量希腊罗马典故,现在读来,蒙田的随笔依然没有生涩疏离之感。每一个话题娓娓道来,仿佛蒙田超越时空站在我们面前,像一位睿智的老人跟我们谈生活、谈人生,如沐春风。由于丝毫没有功利之心,蒙田的文字真实而平和,不会令人望而却步。阅读他的文字就是一场跟自我、跟生命、跟生活的赤诚对话,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洗涤与熏陶。
忙碌的现代人似乎对追本溯源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好奇。在浮躁与肤浅的社会中,与其浑浑噩噩地游荡,毋宁静下心来读一读蒙田的随笔吧。400多年来,《蒙田随笔全集》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心灵的蕴藉,行动的方向,一如它曾温润了16世纪许多法国人的心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