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塔莱
汲水的辘轳碾轧转动,
清澄的泉水
在日光下闪烁波动。
记忆在漫溢的水桶中颤抖,
皎洁的镜面
浮现出一张微笑盈盈的脸容。
我探身亲吻水中的影儿,
往昔蓦然变得模糊畸形,
水波中荡然消隐……
唉,汲水的辘轳碾轧转动,
水桶又沉入黑暗的深井,
距离吞噬了影儿的笑容。
(吕同六译)
[诗人简介]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诗人和翻译家,与翁加雷蒂、夸西莫多同为隐逸派代表诗人。生于热那亚。少年时学习声乐,酷爱文学。1917年被征召入伍,“一战”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使诗人声誉鹊起。1927年移居佛罗伦萨,一年后成为维苏克斯图书馆的馆长。1938年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解除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之职。晚年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975年“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另有诗集《境遇》《风暴及其他》。
赏 析
这首诗选自蒙塔莱的第一部诗集《乌贼骨》,这部诗集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崛起于意大利的隐逸派诗学特质。诗集中延展着利古里亚海边事物的意象枝叶,这里是蒙塔莱的故乡。他将周身的日常事物带入诗歌,在切身的事物中勾织隐幽的内心,这正是隐逸派的诗学追求之一,这首《汲水的辘轳》也不例外。
这并不是一首描述声音的诗,然而,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听到“汲水的辘轳辗轧转动”的声音,可以听到“清澈的泉水/在日光下闪烁波动”的声音,这些都是乡村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切近的声音。对于蒙塔莱而言,诗就是源起于日复一日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普通事物,比如这只“汲水的辘轳”。他认为,在时间上能够持久的艺术在于对现实的扩大,并要求将现实提炼为内在的东西。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下文:“满溢的水桶”随即变幻成记忆的入口,然而更为精妙的是,记忆的入口其实是通向的时间的迷宫。记忆不可把捉,并且存在着一段“距离”:“距离吞噬了影儿的笑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