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铁站川流不息、擦肩而过的人们在庞德的笔下不仅呈现其稍纵即逝,更显示出了神秘莫测的幽灵一般的飘忽不定,而“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一联想又在幽灵的面目中增加了美感,让这首诗获得了复杂而开阔的诗意。
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
[诗人简介]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中发展出“意象”理论。1908年定居英国伦敦。1915年庞德发表了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萨(Fenollosa)的遗稿而译成的中国古诗选《华夏集》(Cathay)及两个日本戏剧集。他促成了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出版,删掉T·S·艾略特长诗《荒原》的三分之一,并推荐发表。翻译过《大学》《中庸》《论语》等。代表作是长诗《诗章》。
赏 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诗作,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所见而写成,采用了日本俳句的形式,全诗只有一个意象,即地铁站上的那些面孔。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曾说过,意象有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意象仅仅是大脑对外部事物的主观印象,然而,“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攫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境将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地带给大脑;那种旋涡中洗掉它们的一切,仅剩下本质的、最主要的、戏剧性的特质,于是它们以外部事物的本质面目出现。”庞德发起的“意象派”所钟情的是客观意象,它们诉说着事物的本质。在地铁站川流不息、擦肩而过的人们在庞德的笔下不仅呈现其稍纵即逝,更显示出了神秘莫测的幽灵一般的飘忽不定,而“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一联想又在幽灵的面目中增加了美感,让这首诗获得了复杂而开阔的诗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