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兰·托马斯
直到黑暗能创造人类
主宰禽兽、花卉的繁衍
直到黑暗君临万物
用无声的语言
宣告最后一线光的诞生
直到静寂降临于
轭具下躁动不安的大海
而我也再度进入
水珠浑圆无瑕的天堂
和玉蜀黍的辉煌圣殿
那时我才能为一个声音的影子祈祷
把我发霉的种子
撒满丧服的每一个小山谷
去哀悼那孩子高贵的死亡
我不会扼杀
她那和一个严峻真理同行的人性
也不会用更多的
献给纯洁与青春的挽歌
亵渎她生命的路程
伦敦的女儿第一次沉沉地死去
披裹着长长的朋友行列
亘古的尘土和大自然黑色的忧郁
缄默地
依着毫不痛心的泰晤士河
死了第一次,就不会再有死亡
(孟猛译)
[诗人简介]狄兰·托马斯(1914-1953),英国诗人,生于英国威尔士一个很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而他本人天生就是一个顽童,而后又成为酒鬼、烟鬼。1946年出版的第二本诗集《死亡与出场》(本诗发表在这本诗集中),让他轻而易举地走进了英国当代大诗人的行列,而且催生了摹仿他的“新启示”诗派。他的诗歌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诗风精犷而热烈,音韵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其肆意设置的密集意象相互撞击,相互制约,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
赏 析
这是狄兰·托马斯创作的一首为人广为传诵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在“二战”期间伦敦遭德军空袭时被投掷的燃烧弹引发的大火烧死的女孩。这首诗与一般的悼念诗不同,它以“拒绝哀悼”的肯定语气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拒绝”,用冰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背后包含着诗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这是对死者在精神上的哀悼,在心灵上的哀悼,用“拒绝”还原成“用力”对法西斯残酷的屠杀暴行进行控诉和批判。让这场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无辜的人安息!去哀悼那孩子高贵的死亡!
“死了第一次,就不会再有死亡”作为本诗收尾,悲壮,有力,让读者深思。为何深思?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酷现实,战争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摧残强烈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狄兰·托马斯的诗充满内心世界的梦幻狂想,其丰富了内蕴,浓烈了情感。谈到对诗的看法,他曾经这样说:“对我自己来说,读诗不为别的,只为快乐。——读你喜欢的诗歌,不要去管它们是否‘重要’,或者它们是否有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