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名显赫的千年古盐

声名显赫的千年古盐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根据盐的来源不同,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和岩盐四种。但品质最好的却是丁泰来的盐,是黑井盐业中的名牌产品。开灶煮盐时,有查灶员巡视监督灶户制盐,以防私自制盐。贩盐的马帮从黑井城出发后,要经过四道关卡,官兵核对盐票无误后才能放行。只要没有遭遇劫匪,顺利出关,暴涨的盐价就能给盐商带来可观的利润。黑盐不仅畅销省内外,甚至还销往缅甸、印度等国。
声名显赫的千年古盐_永恒的黑井白盐

八、声名显赫的千年古盐

黑盐是甜的、香的,黑井人如此肯定。

公元8世纪末,唐使袁滋在《云南记》中也有赞誉:“黑井之盐,洁白味美”。

黑井的盐声名显赫。

今天,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享誉中外的宣威火腿一定要用黑井的盐腌制才正宗、地道。黑井的盐渗透力强,腌出来的肉鲜亮、咸味适中。他们还会在你将信将疑之际,告诉你如何分辨黑盐的真假,买几斤肉来切成块,分成两份,各自撒上黑盐和其他盐。几天后,黑盐腌制的肉已经渗透到最里层,肉色鲜亮;而其他盐则只能到达肉的浅层,且色泽晦暗。

黑盐的与众不同让人惊叹,黑井的盐井是怎样拥有“两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誉的,又是怎样让盐在咸的味道中还有甜味、香味?

成就黑盐威名的是优质的盐卤资源和特殊的、古老的制作工艺。

古代根据盐的来源不同,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和岩盐四种。海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用铁锅煎煮海水或在海边滩地晒干海水所得。池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用铁锅煎煮或摊晒从盐池中捞取的卤水而成,又名课盐。岩盐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西藏,是通过开矿取盐炼制而成,又名石盐。井盐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凿井取卤,煎煮而成。西南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难以吃到海盐。但云贵高原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盐卤资源,很早的时候,人们便开发盐业,挖掘盐井,取卤煮盐。盐井有竖井和斜井两种,竖井用皮兜搬绞卤水,斜井可直接下去背运卤水。

黑井盐业生产管理分为汲卤、过滤、运卤、煮盐、锯盐、入仓六个环节。

黑井的卤水矿脉埋藏较浅,早期矿工们直接走进斜井里就可以背运卤水,大自然实在厚爱黑井人。随着日复一日的开采,盐井水位不断下降,为保证继续开采,人们发明了竹竜。竹竜原理与自行车打气筒一样,只不过用竹子做材质,长达3~5米,压下去时排除空气,拉上来时汲上卤水,非常省力。黑井的盐井多为斜井,一般有十几米深,所以要在斜井里分段放置竹竜,梯级抽水,这可以多人同时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矿工将卤水汲出后,倒入井口的蓄池内,开始制盐的第二道工序,用水车将卤水送到高高的晒卤架上次第浇下,流经有如鱼鳞般的木片、麻布或稻草,反复循环就能去掉一些芒硝。在过滤的时候再加上二水石膏,芒硝就变成了钙芒硝。云南的盐属于硫酸钠盐,里面含有芒硝而略带苦味。通过这种特殊的工艺,就去除了苦味,还略带一点甜味,这就是黑井盐甜而香的原因。

处理后的卤水,由卤夫(背运卤水的工人叫卤夫)背运至灶房煎制。卤夫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起床干活,直到上午11点多结束。工钱一天一结,凭灶房竹牌领取,一天大约可以挣一块“袁大头”多一点。一块“袁大头”大约值人民币40元左右,在当时可以买一头猪,收入高得让人诧异。这种不太劳累,收入丰厚,又只干半天的活计,一般都被镇里人把持,外地人很难进入。黑井镇的下层百姓都能如此富裕,更遑论灶户。只不过卤夫们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就是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必须穿短衣短裤干活,以避免卤夫用厚衣裤沾满卤水盗取盐卤。而背卤的背桶尽管有盖板,但卤水仍然会外溅盐蚀卤夫,直到张冲出任盐运使后,才改为挑桶。他们中很多人因长期遭受卤水侵蚀,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最鼎盛时期,黑井每天要煮200锅盐,需要几千桶卤水,卤夫们沉重而满足的脚步声,敲醒了黑井每一天的黎明。

卤水背来后,已是午后,灶房开始生火煮盐。每个灶上有4人,分别是掌勺大师、两名助手和一名烧火者。灶房煮盐分为两步,先将卤水倒入三排生铁桶锅内,按照一套复杂的比例舀来舀去,以使盐卤煎煮均匀。等生铁桶锅里的卤水逐渐结晶后,舀到已抹上香油的大锅里,然后收工封灶,温火烘烤一夜后,一锅洁白如雪的盐就算熬成了。经过长时间熬煮出来的盐,又干又坚硬,氯化钠的含量很高,可以达到90%甚至95%以上,比一般的盐要咸。

由于熬成后的锅盐上面平整如镜,所以一锅盐又称之为一平盐。一平盐大约150市斤重,从灶上连锅搬下颇费力气。搬下后需轻轻敲打锅底,使盐和锅分离,才能取出盐来。一夜的烘烤,加上盐的重压,以及取盐时的击打,大铁锅常常被折腾得开裂报废,更换频率很高。

下一个环节是锯盐。锅盐体积大,不便于搬运,所以要将一平盐锯成两份或四份。锯盐人的身份是盐政公署的官差,也就是说盐一煮出来,就由官府直接控制。锯盐的锯很大,粗糙的大铁锯来回拉锯的过程中,会拉下十市斤多盐沙。

锯完后,各个灶户将自己的名号写在上面,如同今天的注册商标。当时黑井的灶户中,武维扬拥有的股份较多,熬煮的盐也多。但品质最好的却是丁泰来的盐,是黑井盐业中的名牌产品。各灶户写上名号之后,官府将盐过磅称重,打上官印,收入仓库,就成了官盐。

中国自秦汉以来,普遍实行盐铁官营,由国家控制盐业的生产销售,课征盐税,这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盐业的管理形式多样,明清时期政府对黑井盐业管理的形式是官卤、民煎、官收、商运、商销。

首先由当地人合股投资建成盐井,盐井属于私人所有,拥有盐井股份,汲卤煮盐的人家称为灶户。政府对灶户实行计卤制盐,也就是按照他们所拥有的股份分配卤水,开灶煮盐,严格控制盐的生产。

开灶煮盐时,有查灶员巡视监督灶户制盐,以防私自制盐。制成盐后,在税警的监督下,立即派锯夫锯盐,锯完立即由抬夫抬走,打上官印入库。

运输销售环节实行“引制”专卖,即盐商要交给政府一笔钱,才能领到领盐的凭证,相当于现在的准运证。运输过程中,政府在沿途都设有关卡查验盐票。到了市场上销售时,要凭准卖证才能销售。

由于黑盐品质超群,贩运官盐利润丰厚,所以吸引了众多马帮前往黑井淘金。马帮的蹄声、马锅头的吆喝声绵延不绝地从城中穿过,留下娓娓动听的铃声、喧闹和拥挤。贩盐的马帮从黑井城出发后,要经过四道关卡,官兵核对盐票无误后才能放行。只要没有遭遇劫匪,顺利出关,暴涨的盐价就能给盐商带来可观的利润。

黑盐不仅畅销省内外,甚至还销往缅甸、印度等国。贩售黑盐的通道,可以称之为“盐之道”,“盐之道”带动了沿途经济发展。“盐之道 ”有三条,一条沿龙川江向北而行,进入川西、青海等地;一条经云南东部,进入贵州和广西;一条经大理,过怒江,进入缅甸和西藏。可以说,在中国西部地区黑盐很俏。

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了许多名言,其中有一条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黑井盐业的暴利一方面吸引各色人等前来淘金,贩运官盐;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也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导致黑井私盐泛滥。不仅灶户与官员勾结,大规模制贩私盐牟取暴利,就连小镇上的人们都普遍参与制贩私盐,走私黑盐几乎成了黑井人的第二职业。小镇上普通百姓获取私盐原料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女人与男人配合默契。有的是从卤夫背运的桶里偷舀一点;有的则故意剩一点点在桶底,趁人不备时倒入藏在角落里的瓢盆;有的则将卤夫的草鞋放到卤水里浸泡。这种集腋成裘的方式普遍有效,偷出的卤水被熬制成小锅盐。小锅盐熬制好后,要么趁官兵早晨集合点名时偷运过关,要么与官兵联手过关,潜规则在这里成了普遍运用的游戏规则。而女人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小锅盐捆绑在肚皮上,伪装成孕妇,也能顺利过关。由于黑井女人从收集卤水到走私的全程参与,使走私的小锅盐被人戏称为“婆娘盐”。

小镇居民、来自各地的淘金者、政府官员眷属、军警人员会聚到黑井,使狭窄的小镇上人口最多时达三万多人,形成一个可观的消费市场,带动了市场的繁荣。加之制盐业丰厚的利润,黑井人普遍参与制贩私盐,小镇上的人们都极其富裕。当年卤夫张百文妻子的娘家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店,全家靠此生活,他妻子却能够在做姑娘时手上就戴了七八个金戒指。一个普通百姓如此,更遑论其他。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 一个“盐”字,如此汹涌澎湃地点化了富甲一方的黑井。

附表4 黑井历代盐课(税)表

img13

附表5 元、明、清时期黑井盐课提举司衙编制

img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