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习惯将家庭男女老少所有成员的集体合影称为“全家福”,含有全家团圆,美好幸福之意。世事无常,家庭团圆的确是一种幸福。在陕西,每逢节日喜庆,合家团圆的日子,吃饭桌上必有一道大菜,也称全家福,它将全家的欢聚带入到一个更为热烈的氛围。
全家福是由大烩菜演化而来,全国各地都有。已作古的张伯驹先生在三十年前曾写过《李鸿章杂烩》一文,称此“驰名国外,凡在欧美中国餐馆,莫不有此。这是有案可查的。《清朝野史大观》确实记述李鸿章出使时,在美思中国饮食,嘱唐人埠之酒食店进餐数次。西人问其名,华人难以具对,统之曰‘杂碎’,自此杂碎之名大噪……凡杂碎馆之食单,莫不大书曰‘李鸿章杂碎’。”杂碎谐音杂烩,乃一样菜肴的两种叫法,是一回事。这样说来,近代杂烩的发明权,当为李鸿章。不过,中国饮食史上,早期杂烩的发明者,是西汉时期在长安任京兆吏的楼护。
楼护,字君卿,父乃世医,他本人也读过数十万字的本草、医籍,在汉成帝时出任京兆吏。《汉书》、《西京杂记》、《语林》、《世说》皆言他创制了当世称之为“五侯鲭”的佳肴。
所谓“五侯”,即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五人。因为他们同日封侯,号称“五侯”。可他们之间互有矛盾,各不相让,以致各家的宾客之间也不好意思来往,惟有楼护这个人,知识渊博,善于言辞,常去各家进行调解,进而博得了五侯的欢心。于是,他们都争着置办珍馐佳肴宴请楼护,楼护便集五家菜肴之长,创制了一款菜肴,其味胜过奇珍异馔,时人谓之“五侯鲭”。鲭,指的就是鱼和肉的杂烩,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五侯杂烩。
陕西全家福与五侯鲭有没有直接关系,抑或与李鸿章杂烩有什么联系,现在怕是难说清楚了,但它继承了大烩菜的传统,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且全家福在陕西,有它特殊的地位。近百年来春节筵席,都以全家福为头菜,甚至有直截了当呼之为全家福席者。至于年长者的寿诞,则所有菜肴中最重视的也是全家福,从选料到制作都特别关注,惟恐破坏了合家欢乐幸福的气氛。现代陕西大学者武伯伦先生,临潼关山人,从小在家乡吃全家福养成习惯,又对饮食文化颇有研究,到西安工作后仍对全家福念念不忘,每星期都要吃一次,有时还亲自下厨烹制,足证对全家福情感很深。
陕西全家福的种类很多,就使用炊具而言,既有农村用的一般大铁锅,又有山区还在用的瓦罐,还有城镇人用的砂锅和火锅。就烹制方法而言,多数选用煮、烩的烹法,也有选用煨、炖烹法的,还有选用烧、炒烹法的。就所用食物原料来看,则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了,无论是猪、牛、鸡、鸭、鱼和海参、鱿鱼、鱼肚、虾仁,还是蔬菜、菌果及豆制品等,均在入选之列。既有纯荤的,也有纯素的,还有荤素相合的,且以荤素相合者居多。尽管如此,但都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用料繁多,杂而不乱,成菜口感脆、嫩、柔、烂、软、酥、滑兼而有之。当然,用料繁多,也要配得恰当,正像袁枚《随园食单》中所说:“谚曰:‘相女配夫。’《记》曰:‘儗人必于其伦。’烹调之法,何以异焉?凡一物烹成,必须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也许有人认为,不就是以水为传热介质烩制的全家福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可我觉得不能小瞧这个烹制方法古老而简单的全家福。要知道,正是这个用烩的方法烹制的全家福,给人带来了一种内涵深厚的感受。就以西安桃李春饭店的全家福来说,它的原料大致是熟猪肉片、熟猪肚、熟蹄筋、熟鸡肉、水发响皮,水发香菇、肉丸子、玉兰片、豆腐干、大白菜等,有时也加红、白萝卜。制法的确比较简单。先给锅注入少许油烧热,撒入葱段略煸,添入鸡汤,随即将加工好的各种肉料和素料分别投入,加盐、姜等调料,旺火烧开转中火再略炖一下便成。这样烹制出的全家福,不只口感丰富,香润浓郁,色彩艳丽,而且有着不同凡响的魄力。这是因为它将原来单一味的众多物料,通过在锅里的相互浸润、渗透和融合,互补于众多食物之中,其格式与二氧化碳一样,表明“和”是一种化学生成,经过如此这般烩制的食物,便成为一种“集多味一品取其和”的全新滋味,即原于诸味高于诸味,用一个“烩”字,产生了味的飞跃,把全家福升华到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这不能不说这个简单的“烩”字,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烹饪文化的精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