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奴隶制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囊括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帝国。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失地平民和奴隶主贵族、奴隶主内部新兴的骑士阶层和元老贵族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此外大帝国中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尽管马可·奥勒留在位期间仍是罗马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衰落之势已经无法阻挡。
奴隶制的罪恶造成了极大的苦难,苦难的生活严重消蚀着人们的身心。战争、灾害、疾病不断夺去人脆弱的生命失去亲人的人们还得面对饥饿,因为经济衰败,土地日渐荒芜,罗马的居民要依赖于免费配给的外省粮食。一切主动权都集中在皇帝及其大臣的手中,人们无意也无力反叛,过着屈服、忍耐的生活。当边境的反叛蜂起时,人们又不得不为伟大的帝国而战。人口的减少使马可·奥勒留还曾购买奴隶,让盗贼、罪犯当战士。只有忍受,没有希望,人们转而把热情倾注到角斗场。马可·奥勒留曾敕令角斗士必须用粗钝的剑进行角斗,但是这种改革是暂时的,而且他对于人与野兽的角斗也没有做过任何改革。人与野兽、人与人之间的血腥搏杀刺激、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和道德感。
这个时代疲惫不堪,人们只能回忆过往的美好,却不敢寄希望于未来,因为人们认为未来只能更坏。真善美的东西失去了光彩。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帝国中,人们遇到很多问题和矛盾,无所适从,迫切需要的是学习立身处世的方法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统治者也需要能调和各种矛盾、调整社会秩序的思想。古希腊那种思辨的哲学显然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古代哲学在经历产生、繁荣后已经逐渐走向衰亡了。古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了顶峰,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哲学家们不再想追问自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追寻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只想追求个人的幸福,寻找摆脱痛苦的途径。直面复杂的社会生活,直面迷茫的个人生活,行为准则、规范是人们渴望获取的,它们能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因此,伦理学成了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没有宏大的哲学体系,甚至很少有什么积极的创见,或许包含很多宗教的东西,为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宁静。斯多亚派哲学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哲学。
流行的斯多亚派哲学
罗马人以武力征服了世界,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并随着远征把这些文化思想带到了更广阔的地方,同时吸收了各有特色的文化和观念。总体上来说,在文化上,这是一个兼容并蓄、折中渗透的时代。斯多亚派哲学便是在这样的时代形成的一种思想。在派别林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世界中,斯多亚派是流行时间最长的学派之一。从公元前3世纪塞浦路斯的芝诺创立该学派算起,斯多亚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2世纪的罗马时期,前后绵延500年之久。
斯多亚派哲学的作用和影响在古罗马帝国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对统治者来说,斯多亚主义提供了一种精神工具,能够驾驭臣民。对群众来说,它的确是疗效卓著的精神药丸,可以忘记肉体上的痛苦,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斯多亚派哲学的许多理论,尤其是关于忍耐、节制、克己仁慈、宽恕、爱人、敬神、服从命运等思想,直接给正处于初创阶段的基督教提供了思想原料。当然,基督教的出现也使得斯多亚派哲学得以流传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斯多亚派哲学关于人人皆兄弟的理念从思想理论上促进了各种慈善事业的兴起,许多上层人士出资修建学校、图书馆、剧院、浴室、赛马场等。可以说,斯多亚派哲学对古罗马社会的上上下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一剂去本的良药,只是一服麻醉剂,暂时缓解了人们精神表面的病痛,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奴隶制社会的矛盾,无法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衰败的必然趋势。
斯多亚派哲学的创始人是芝诺(约公元前336—前264年)。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曾经到雅典经商,带回许多书籍,特别是苏格拉底学派的书。正是这些书把芝诺引向了哲学。大约在他20岁时,他在去雅典经商的途中,因乘船沉没,丢失了全部财物,这使他决心放弃商业活动,定居雅典,致力于哲学研究。在访遍了各个哲学流派后,芝诺决定自己创立斯多亚学派。他讲学的地方是一个用希腊著名画家的绘画装饰起来的富丽堂皇的画廊,画廊在希腊文中叫斯多亚(stoa),所以,这个学派就叫斯多亚派,也叫画廊学派。芝诺生活简朴,他只靠清水、面包、无花果和蜂蜜充饥度日。他品格高尚,道德严肃。这些都使雅典人十分尊敬他。雅典人曾经把城堡的钥匙交给他,公民们为了他的德性和节制,决定给予他一种公开的表扬,赠给他一顶金冠。芝诺活到72岁,根据他自己的伦理思想,自愿地自缢(也有绝食一说)而死。之后,由他的一位年龄最大和最虔诚的学生克雷安德(公元前313—前232年)领导斯多亚派。克雷安德本来是一位拳击手,他为了跟芝诺学习哲学,常常夜里帮园丁干活,挣钱交学费。他禀性迟钝,学习刻苦。芝诺把他比作一块硬板,很难写上字,可是一旦写上了就永远抹不掉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雅典人,雅典人曾决议从国库中拨出一份津贴来资助他。不过在芝诺的影响下,他没有接受。最后,他和他的老师一样自愿地死去,绝食自尽。
早期斯多亚派的第三个代表人物是克吕西波(公元前282—前206年)。他对斯多亚派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将该派学说加以发挥、扩充和系统化,被称为学派的“第二个创立者”。据说他著述惊人,多达705种,逻辑学和辩证术更加出名,只是这些著作都已失传。
中期(公元前2世纪中叶—1世纪末)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有潘尼提乌、波昔东尼、西塞罗等。这时候斯多亚派哲学传入罗马,开始注重道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他们强调社会责任,强调道德义务。他们认为道德就是个人对国家的义务,对人类的义务,理性的根本就在于给人指明这种义务。只有符合义务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而道德就是幸福。
晚期(公元1—2世纪)斯多亚派又称新斯多亚派或罗马斯多亚派,是指罗马帝国时期的斯多亚派。代表人物是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罗马政体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之后,斯多亚派几乎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哲学”。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的两位教师都是斯多亚派哲学家,从他统治时期开始,斯多亚派不但活跃于宫廷,而且出现在一切公共场所;不但流行于贵族阶层,而且深入一般民众之中。到这个时期,哲学三个部分中的伦理学成为最主要的东西。
塞涅卡(约公元前4—公元65年)是西班牙人,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修辞学家。塞涅卡从小就受到修辞学教育,同时对哲学也有兴趣,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斯多亚主义。但是,他主要选择了从事政治的道路。作为罗马元老,他一直处于罗马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旋涡之中。经历了被流放、当皇帝的老师和顾问、失宠,塞涅卡最终被控参与推翻皇帝尼禄的阴谋活动,不得不服从尼禄的命令,自己切断静脉身死。塞涅卡认为天命统治着世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改变世界上任何事件的进程。他的传世名言是:“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爱比克泰德(公元50—138年)是地处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人。他起初是个奴隶,主人是尼禄皇帝的一个官员。当时一些富有的罗马人常常让他们的聪明伶俐的年轻奴隶受教育,以便更好地为自己效劳。爱比克泰德曾被他的主人送到有名的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家穆索尼乌斯那里学习哲学。后来,他获得自由,在罗马任教。后来,皇帝多米提安把所有哲学家驱逐出罗马,他便迁居到爱彼鲁的尼可波利,在那里讲学一直到去世。他仿效苏格拉底,没有写什么著作。但他的学生阿里安把他的谈话记录下来,编成八卷《爱比克泰德谈论集》,流传下来四卷,还辑录了一本《爱比克泰德手册》。爱比克泰德比喻说,你是剧中的一个演员,剧作者选择你演什么,他分配你去演一个乞丐,一个跛子,一个统治者或一个普通公民,你就要去演好它。你的事情是很好地去扮演分配给你的角色,至于选择则是另一个人的事。
马可·奥勒留出身贵族,后又成为罗马皇帝,却对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的学说十分敬慕。两人未曾谋面,但爱比克泰德对马可·奥勒留影响最大,他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在《沉思录》里。当然,作为斯多亚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马可·奥勒留同时也是皇帝。不过,马可·奥勒留并没有强制推行他的哲学,尽管他作为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权力。当然,动荡的皇帝生涯给他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前辈们一样马可·奥勒留并没有打算著书立说,只是在鞍马劳顿中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所思所想冷静、达观,却忧郁悲观。随着马可·奥勒留的辞世,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与壮大,斯多亚派哲学就被神学代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