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原则: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排除所有预断。即摆脱一切成见,排除自己的情感好恶、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观念的干扰,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在对事实进行观察判断的时候,我们通常都难以摆脱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迪尔凯姆指出,对周围事物形成一套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在科学出现以前,人们的头脑中就已出现了关于某种事物的概念,这是一种预断观念。例如,在物理学和化学一些基本原理形成以前,人们就已经对物理、化学现象有了超过纯感性认识的知识了,比如那些混在各种宗教里的有关观念。但它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有了预断观念,人们不再去认真观察、描述和比较事实,而是借助事实去证明自己已有的那些观念。这妨碍了我们对社会事实进行科学地观察和研究。
在今天,对于“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排除所有预断”这一原则我们都能表示赞同。我们知道,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社会,终将无法得到事实真相。然而,这一原则又恰恰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所研究的是自身所处的社会,我们参与其中,所以很难像对待自然界的物一样具有超然的态度。如前所述,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它通过种种教化形式将社会规范内化到我们身上,形成了我们自身的一套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对于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形成的观念同它们所代表的客体一样,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中,并具有一种不容反抗的权威。”
而且我们自身的经验,也会经常影响我们对所看到的事物的判断,更不用说个人情感上的亲疏好恶。比如,哥白尼早就用事实否定了“地心说”,但我们仍然习惯于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同一座建筑物,建筑师可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构造、轮廓,而木匠则可能更注重于它的木料的质地及做工的优劣。谈到一个好朋友,我们往往说他和自己“志趣相投”;而对于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人,我们便会觉得他处处和自己不同。迪尔凯姆说:“如果赋于这样的感性以优越性,那就等于承认低智力优于高智力,等于强迫自己做强词夺理的空谈。”这样构成的科学是“感性的直接而含糊不清的综合”,而不是“理性的耐心细致而明晰的分析”。所以,迪尔凯姆强调,“感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科学的真理的标准”。这一点在社会科学的各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学者们经常不断地去提醒自己。
摆脱预断观念的难处还在于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功利性态度。迪尔凯姆指出,人们不是设法去研究和分析现有的事实,而是企图直接奔向目标,去满足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人们不满足于只是得到科学的解释,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解决的办法。“当人们自以为懂得了什么是物质的本质时,马上就会去寻找点金石。”所以,科学的考察必须摆脱那些实用的经验。
预断观念(或世俗观念)是“摆在我们与物之间的隔膜,我们越以为它是透明的,就越看不见物”。它妨碍我们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因此,作为一名严谨的研究者,必须时刻注意祛除它的影响。只有摆脱预断观念,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才是一切科学方法的基础,才有得到真实结论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