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使用共变法对自杀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自杀的原因分析上,许多精神病医生认为,自杀是由精神疾病引起的。迪尔凯姆认为,如果自杀真的是由精神疾病引起的,那么这两种现象就应该在不同的群体中共变,即一个群体的精神疾病患病率越高,自杀率也就越高。果真如此吗?
迪尔凯姆首先比较了自杀率和精神病患病率在男女两大群体中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统计资料发现,患神经衰弱的女性任何时候都多于男性。因此,按照因果关系的共变原则,女性的自杀率也应该高于男性。可是分析不同国家的统计资料发现,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四倍。接着,他又比较了自杀率和精神病患病率在不同宗教群体中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统计资料发现,犹太教徒中的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得多,因此按照因果关系的共变原则,犹太教徒中自杀率也应该比其他教徒中高。可是,通过分析统计资料发现,自杀现象在犹太教徒中最少。迪尔凯姆还比较了自杀率与精神病患病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情况。他发现,在所有的国家里,自杀的倾向是从童年到老年逐步增强的,因此按照因果关系的共变原则,精神病患病率也应该是从童年到老年逐步增强;可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在壮年时期更经常地突然发生精神错乱。30岁左右时发生精神错乱的可能性最大;这种可能性过了30岁就缩小,到老年时最小。最后,他将自杀率与精神病患病率在不同社会中的变化情况作了一次比较。在欧洲各国自杀与精神错乱的关系比较中发现,疯子最少的国家却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这样,通过采用比较方法,迪尔凯姆排除了心理变态或者精神异常与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否定了精神异常导致自杀这一假设。
如今,因果分析方法在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应用很广。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它一方面可以使用科学的指标和分类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度量,从而找出现象之间的本质规律;另一方面,它可以将研究资料数字化,从而使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逐渐接近于对自然现象研究的准确度。但是,相关分析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并非是万能的。在从事社会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相关分析使用的界限。并且,在检验的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