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1997)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2000)对旅游企业组织与管理的创新进行了研究,Halager(2000)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2002)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它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 Richards和Crisp Raymond(2000)将创意旅游看作文化旅游的外延和反应,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Richard和Wilson(2006)指出当前的旅游者更加趋向于成为地方社区中的一部分并与在当地生活的人们有着更为直接的交流和联系,创意旅游是旅游者与生产者“合作生产”的系统,“活动参与”显然是创意旅游的首要特征[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联盟(CCN)认为创意旅游指专门为了经历真实性体验而参与学习艺术、传统或者地方特色活动的旅行活动(UNESCO,2006)[3]。以上创意产业理论已成为旅游目的地政府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创意产业实践活动则为产业组织实施旅游创意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旅游发展要有创意产业思维”(冯学钢等,2006),“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杨力民,2006),正得到旅游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供需两方面因素对创意旅游的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于创意旅游的概念,厉无畏等(2007)认为创意旅游就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和锻造旅游产业链。冯学钢、于秋阳(2006)认为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也是对旅游策划下的广告、节庆等旅游产品和活动的产业提升。原勃、张新蓉(2008)认为旅游创意产业是在传统的文化旅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实践的新阶段,旨在通过有创意的旅游活动带给旅游者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创意财富的产业。周钧、冯学钢(2008)提出创意旅游是指以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创意性互动为核心要素的一项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此过程实现知识或技能的输入,开发个人创意潜能,形成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旅游经历。王桂霞、王新驰(2012)认为创意旅游包括以文化为本位、以创意元素为基础、以创意互动为核心三大特征,可以从实现资源转化、结构优化和价值提升三方面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4]。李庆雷等(2012)发现旅游创意产生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研发、营销和生产三个环节,旅游创意是以主观动机为前提,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创造性思维为主要方法,以信息等外界刺激为触媒,经由准备、酝酿、明朗三个阶段,以灵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活动过程[5]。梁爱文(2013)提出民族文化创意作为创意产业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联系密切,是民族地区转变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驱动力,是增强民族地区软实力的有效路径[6]。
关于旅游创意的特点,国外部分学者认为创意旅游更多的是要依靠旅游者的积极参与,并与其他游客互动[7]。冯学钢、于秋阳(2006)认为旅游业中加入创意元素可进一步增强旅游活动和产品的动态性和参与性,如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和营销、在旅游活动中加入创意等都是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周钧、冯学钢(2008)提出文化本位及创意基准是创意旅游的基本属性,创意互动是构成创意旅游的关键。李秀金(2008)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创意和旅游业转型的关系,指出旅游业是文化创意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意为丰富旅游内涵和旅游业发展转型提供了重要途径。张玉蓉、张玉玲(2012)认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为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指出其具有融合性高、创意性强、文化性强的特征[8]。张胜男、李欣(2013)认为创意旅游注重文化性和创意性,创意旅游的生产是创意性的合作生产,创意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和行为模式等都不同于传统旅游者[9]。尹贻梅(2014)认为创意产业和创意活动能丰富旅游产品并提升旅游产品价值,有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拓展并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巨大作用[10]。王欣(2011)认为文化创意旅游中,文化是核心内容,创意和旅游为实现模式,其核心内涵与功能是文化价值的构建与输出,主要类型包括创意产品、创意设施、创意景观、创意活动和创意社区等[11]。
关于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李燕琴、吴必虎(2004)提出形象口号在宣传和促销中的“过滤器”衰减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形象口号设计的具体要求。杨劲松(2006)提出将网络游戏引入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通过全面介入或部分改造两条途径来实现。王慧敏(2007)指出旅游产业发展中创意模式的要义包括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创造旅游产品和拓展旅游消费三个层面。李美云(2008)提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有效融合是其多层面核心价值的重组、整合与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有动漫主题公园式、旅游景点动漫化、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以及动漫节式四大类。田子义(2014)以企业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型,提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优化路径:优化制度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人才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特色产品[12]。谢飞帆(2013)认为创意阶层包括超级创意核心群体、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以及各知识密集型领域的创意专家,在具有兼容、开放等宽容特质的地区更能激发人才的创意能力,促进创意旅游繁荣[13]。梁爱文(2012)基于产业融合、产权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策略[14]。丁新军、田菲(2011)提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在推动文化旅游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内生型、嵌入型、协同制约型[15]。
针对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举措问题,袁力、黄基秉、赵波(2007)从成都市宏观发展规划的高度提出了如何培育和发展成都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实战对策,以此来促进本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腾飞。李勇、伶连军、张娜(2008)通过对创意产业的特点、旅游创意产业的作用和生命周期等的分析,探讨了吉林省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郑斌、刘家明、杨兆萍(2008)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主流模式;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对策。王芳、沙润、徐菁(2008)在借鉴国内外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七大策略。厉无畏、王慧敏、孙洁(2007)强调用创意的思维重塑旅游产业体系,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对旅游产业链的拓展以及对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并提出创意旅游这种“有智增长”(smart growth)的新模式,通过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三种方式引领旅游产业的转型。王慧君(2011)提出用文化创意旅游的视域来整合新疆旅游业,要实施“芯片”升级工程、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工程和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工程[16]。
以上成果无疑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湘西地区依靠技术创新和工业化实现区域经济的飞跃,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都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条件,在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中加入创意元素,可以进一步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充分显现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所以依靠湘西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积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湘西地区文化旅游实现升级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