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不停地冲刷着河岸的泥沙,并将冲掉的泥沙碎石一同带到了河床的其他地方。河水还可以在流动中载着河底的石头一起翻滚,这样的石头通常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河水所具有的这个能力让我们很多人都大吃一惊。人们都对河水能带走如此大的石头感到吃惊。但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河水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如果是在原野上,平缓流淌的河水在速度很慢的情况下,只能带走一些细沙粒。但是,只要水流的速度增加一倍,它就不但能带走沙粒,还能带走大块的卵石。而在山涧,流速湍急的河水能量还要大一倍,它甚至能带走1000克或者更重一些的鹅卵石。我们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呢?
这里我们遇到一个与力学定律相关的有趣现象,这个定律在流体力学中被称为“艾里定律”。这个定律表明,水流速度增加n倍时,水流携带物体的重量就可以增加到n6倍。
我们可以说明一下,自然界里罕见的六次方比例为什么会存在。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设在河底有一块各边边长都为a的立方体石块(图73)。水流的压力F作用在石块的侧面S上。这个作用力以AB为轴线将石块翻转的同时,它又受到石块在水中的重量P的反作用。P作为阻力阻碍着以AB为轴线的石块的翻转。依据力学规律,石块想保持平衡,那么力F与力P相对于轴AB而言力矩就应该是相等的。力对于轴的力矩指的是,力与力到轴之间距离的乘积。相对于力F而言,Fb是它的力矩,Pc则是力P的力矩(图73)。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b=c=a/2。所以,只有在F•a/2≤P•a/2即F≤P的情况下,石块才可能保持静止状态。
图73 水在流动过程中作用在石头上的力
以下我们使用到公式:Ft=mv
在这个公式中,t为力发生作用的时间,m为在t时间内作用在石块上的水的质量,v为水流动的速度。
在t秒内流向石块的水的质量:
m=a2vt
推出,
Ft=mv= a2vt•v= a2v2t
当t等于1秒时:F= a2v2
石块在水中的重量P等于体积a3与石块密度d的乘积,然后减去相同体积水的重量。(阿基米德定律)
P=a3d- a3= a3(d-1)
于是,F≤P这个平衡条件可以转变为:a2v2≤a3(d-1)
由此推出 a≥v2/(d-1)。
石块可以抵挡住速度为v的水流时,边长a与水的流动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我们都知道,石块的重量是与石块边长a的三次方成正比的。所以,水流动过程中,被冲走的石块是与水流动的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的,因为(v2)3=v6。
“艾里定律”说的就是这个。用立方体的石头我们就可以证明这样的定律。我们尝试用其他形状的物体来证明,但无论什么形状的物体都不难得出相似的结论。
我们假设三条河来例证这个定律:第二条河的流动速度是第一条河的两倍,第三条河的流动速度是第二条河的两倍。换句话说,三条河水流速度的比例是1︰2︰4。按照艾里定律,这些水流能冲走的石头的重量比应为1︰26︰46,即1︰64︰4096。所以,如果平静河流的水流能带走1/4克重的沙粒,那么水流速度两倍的时候就能够带走16克重的沙粒,以此类推,水流速度再大一倍的河流就能够冲走1000克的大石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