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罡,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五女山山城位于辽宁本溪桓仁县城东北8.5公里处浑江右岸的五女山上,海拔800余米。五女山所在地自古就是水陆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相传古时有五女屯兵其上,修城筑堡,抵御外侵。之后,自命五女山,故而得名。
五女山山城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两端向东突出,形状像一只单靴。南北长1540米,东西宽350—55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山城东、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险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难攻。通过考古发掘研究并结合史料记载,证明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的扶余国王子朱蒙因宫廷之争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王城,史称纥升骨城。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政权逐步扩大了活动领域,创造了高句丽文化。
五女山山城分山上和山下两部分。山上部分位于山城的西部和西南部,城内遗迹大都分布在这里,主要有大型建筑遗址、兵营遗址、哨所遗址、居住遗址、蓄水池、瞭望台、西门和部分城墙;山下部分位于山城的东部、北部和东南部,多为平缓的坡地,但遗迹较少,主要有南墙和南门、东墙和东门、哨所遗址等。
山城内的王宫遗址
五女山山城的城墙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山间的悬崖或突起的山脊直接作为屏障,是为天然墙;另一类是在山势较缓处和山上重要豁口处人工修筑的城墙。人工修筑的城墙底宽上窄,外高6—8米,内高1—2米,顶宽3米,楔形石砌成。由于五女山山势险峻,所以高句丽在五女山山城的人工筑墙仅565米,而天然墙有4189米。
五女山山城共设三座门,分别在东墙、南墙和山顶西部。“十八盘”直通的西门宽约3米,两侧砌筑石墙,门略内凹,呈瓮门之势。现存门阶、门枢础石、门卫室等遗迹。
在山城内还发现四条道路和几段石阶。其中的道路经过勘察,发现路土踩踏层厚约10厘米,层状结构,致密坚实,路宽一般在1.5—2米,最长的是沿墙道路,全长2350米。
瞭望台位于山城的东南端,海拔806.32米,是山城的最高点。由下仰望,突兀高耸、壁立千仞,制高点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俗称“点将台”。台宽15米、长17米,台上发现人工凿出的圆形小坑,疑是残留的柱洞遗迹。从这里俯瞰山下的辽宁省最大的水库——桓仁水库,景色十分壮美。
山城里维持生活的水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五女山山顶的水源地有两处:一处位于山城中部偏西侧,山顶地势最低洼处,有一石砌长方形水池名为“天池”,长12米、宽5米,最深处2米,常年积水,是山城最重要的水源。池旁有一小井,池水经过滤进入井中,供人们取用。另一处叫“饮马湾”,是天然泉眼,位于山城东侧,终年不枯,但水量较少。
考古工作者在这座山城里发现多处高句丽遗迹,其中一号大型建筑基址长13.5米、宽5米,原有7块础石,保存6块础石和1个柱坑,表明这里应为6开间建筑,并出土了高句丽早期竖耳陶罐等典型器物。从建筑规模和等级来看,推测这里应为王宫遗址。而居住建筑群址则由20多座房址组成,分布密集,均为半地穴建筑,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内设折尺形火炕。出土遗物以铁镞、甲片居多,推测这里应为兵营遗址。更为珍贵的是,山城里还出土了一副铁制脚镣,这是中国已发现的高句丽文物中唯一的刑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出土印章
山城内的兵营遗址
据史料记载,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位王“琉璃明王”将王城由五女山山城迁到“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但五女山山城作为高句丽早期王城和发祥之地仍然备受重视。此后数百年,山城不断续建,一直是高句丽重镇和交通要冲。在高句丽时期,这座山城从未被敌人攻占。
在王城中,五女山山城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创建的第一个都城。作为鸭绿江两岸现存 100 余座高句丽山城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它的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也较为完整。城内分布多处高句丽早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及生活、军事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五女山山城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但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五女山山城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划时代的标志,在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霜重险峰紫,叶落满坡红。松抱一线月,云绕五女城。”这是辽宁省原副省长林声为五女山写的一首诗。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民族逐步扩大活动领域,历经 700 余年,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文化。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桓仁五女山山城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城东城墙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