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父亲所述,我们的家系并不是四川的土著。
父亲在《我的童年》一书中提到:“我们的祖先是从福建移来的,原籍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听说我们那位祖先是背着两个麻布上川的。”那时是公元十七世纪。父亲说:“在封建时代弄到不能不离开故乡,当然是赤贫的人。这样赤贫的人流落到他乡,逐渐地在那儿发迹起来……”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父亲随军走到福建长汀时,为了动员民众,他在群众集会上大声宣称道:“老乡们,三百年前我也是汀州人,这次回乡来就和大家谈谈心,讲讲形势。”这句话立即拉近了父亲与当地群众的距离,动员气氛很融洽。随后父亲告诉大家:“我的祖籍是汀州宁化石壁村人,300多年前迁往四川,十代前还是住在宁化,是不是300年前的汀州人?”这是《伟人在汀州》书中的记述。
书中还写道:1927年9月4日至6日,八一南昌起义军陆续抵达长汀,担任前敌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虽然一路辗转跋涉,风尘仆仆,依然精神饱满。……经过几次的座谈,郭沫若了解到……许多青年人的革命热情是很高的。”“他非常及时地向起义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作了详细汇报。周恩来听后,派李立三、周肃清等配合郭沫若在汀州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组建成了中共长汀县特别支部。”
“郭沫若在长汀工作虽然只有四五天时间,但是,他帮助长汀人民组建党的组织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促进了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打开了革命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我有机会参加了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组织的活动,对我们这个家系的由来才增加了几分了解。
根据父亲的自述和当地对父亲革命活动的记载,我们自然是客家人的后裔。
1993年在北京成立了客家海外联谊会,1998年我们作为客家人的后代被邀参加。2001年我和平英成为北京市客家联谊会的理事。同年秋天,在福建省龙岩市召开了第十六届世界客家恳亲大会。我应邀出席了大会。到会代表几千人来自世界各地。我去了祖地宁化,在石壁村——被称为客家的摇篮和祖居地的祭祖活动中,大家祭祖,捐钱,寻找着自己姓氏的家谱。我开始看得比较粗,没有找到“郭”的姓氏,于是第一个回到殿前场地上,向活动中安排的收银人员捐了钱,我没有在收据上留下姓名,只想以此表示父亲曾说过的,我们有客家人血缘的心意。但是同行的代表指出我看漏了,让我再次回去从百家姓氏的示牌上找。这次我找到了“郭”氏。当看到别的姓氏木格里家谱很全,很厚,我也满怀希望地去打开“郭”氏这个格子的门,却发现格子里面是空的,什么记载也没有。找到第三层的展览室里展示客家名人部分,有一板是父亲的照片及简介,我心里才踏实了,我们的祖籍得到了认可。活动中我打听了当地的老人及研究人员,他们说,听说郭家早已经全部迁出宁化了,现在当地有的几家姓郭的,是很久以后才迁过来的,和你们郭氏没有任何关系。
客家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东晋以来居住在中原及江淮流域的汉人百姓多次迁移,唐末宋初一支经鄱阳湖流域到赣南、闽西、粤东北的汉人,以后成为了客家民系的主体。之后又在清廷谕令“湖广填四川”的驱动下,辗转入川。落户四川的客家成为世界客家名人谱中的人物有: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朱德、郭沫若等。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客家人吃苦耐劳,勤奋勇敢,团结互助,随着历史的进展在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地涌现了许多文武英豪。如文天祥、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石达开、孙中山、廖仲恺、邓寅达、叶挺、张发奎、叶剑英、张鼎丞、廖承志、胡耀邦、杨成武……。在客家文化中还出现了著名的客家土楼——这一独具风格的建筑群体。客家民风的形成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目前客家人广布全国十八个省区、二百八十多个县市、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八千万人。
再追古往,我们的先辈是从山西南下的。在父亲幼时的作业本中,他写有“乐山汾阳世家”的字样。
父亲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秉承了客家人的优秀品质。自幼的熏陶,使他聪颖过人,而又勤学刻苦,永远把自身融于历史进步的潮流之中。
我们一直生长在父亲身旁,客籍的概念直到他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才有比较清楚的意识。自幼我们对父亲一直叫“爹爹”(DiɑDiɑ)。我一直在找这个发音的出处。走过许多省市:从四川老家、上海、广东、香港等,父亲的故乡和所有我们小时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对“爹爹”的发音都和我们的叫法不同。直到去年去福建参加客家大会期间,才寻到原来客家人中有的发音称“爹爹”为DiɑDiɑ。看来客家的一些习俗经过了三百多年还保留在父亲和我们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