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国内旅游地开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十分繁多,这里按时间顺序列举部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保继刚、彭华[6](1995)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广东省丹霞山的拓展开发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地方政府接受,地方政府投资开发新的景区,以使丹霞山旅游发展从停滞阶段迈向复苏阶段。新景区于1995年4月28日开放,从开业后几年的经营情况来看,新景区开发对老景区的复苏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保继刚[19](1995)讨论了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指出其基本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一旦被开发,在开始营业的第一年内游客量将达到最大,并直接进入发展阶段,但由于其吸引范围一般较小,很快就会进入衰退阶段。他同时对具有各种特点的喀斯特洞穴的开发规划提出了看法和建议。随后,丁健、保继刚[20](2000)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对特殊类型的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进行探讨,最后指出建水燕子洞的旅游生命周期与一般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有所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即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衰退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该洞旅游生命周期的各主要因素,提出重振建水燕子洞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
保继刚[21](1996)以深圳的锦绣中华为例,探讨了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特征,指出它没有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和发展阶段,其游客量最高峰出现在开业的第一年,随后就逐年下降。进而得出结论,在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主题公园的投资风险很高,从规划的角度看,主题公园要在开业的1~3年内赢利收回成本,之后即使游客量下降也能赢利生存。
陆林[22](1997)对黄山、九华山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黄山、九华山已经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当时正处于发展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黄山、九华山向着生命周期成熟阶段演变是可能和必要的。
朱晓杰、张斌[23](1999)在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中,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称谓、阶段划分、功能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述,尝试应用此理论对秦兵马俑旅游产品进行实例研究,同时针对其当时应采取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徐红罡[24](2001)在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中,提出了潜在游客市场是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原因。为此,他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建立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般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软件提供的模拟环境,通过分析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潜在市场特点,对一些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提出了相应的决策建议。
保继刚、郑海燕[25](2004)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把苏州作为旅游目的地,从各细分市场主要产品的发展特点分析不同细分市场的生命周期特点。最后得出结论:在对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调控的时候,主要是以抓住调控远程观光市场的发展为重点。
李尘[26](2005)研究分析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详细论述了该理论在研究旅游地演变规律时的贡献和不足。同时,应用旅游市场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界定博物馆旅游地的概念,深入探讨博物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形成机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表现特征,并引入定量判断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构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找到目前博物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博物馆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李金峰、时书霞[27](2014)应用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实践视角阐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敦煌雅丹景区规划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陆林等[28](2015)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将太平湖旅游地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1970—1990年),旅游地仅有少量的旅游者和旅游设施,湖泊生态系统处于自然状态;参与阶段(1991—2005年),地方政府重视旅游发展,发展观光旅游,建设旅游项目,形成了水产养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湖泊资源利用模式;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政府和外部资本推动太平湖基础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增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地转型,形成了旅游与城镇互动的发展格局。太平湖旅游地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了由自然发展向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再向追求综合效益发展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