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稿:曲洋艺 摄影:孙飞一、高静
2014年暑假,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一年一度的生态科考社会实践活动又拉开了帷幕。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每年只有一支科考队,今年总共有3支科考队重走故地,分赴山东、宁夏和云南进行湿地保护和建设的考察。在滇南的七天科考征程里,科考队来到春城昆明,探访滇池湿地;走过古城大理,细察洱海湿地;抵达边塞腾冲,深悉北海湿地。来自生命学院、化工学院及材料学院等多个学院的7名科考队员经历了两个月的紧张准备,同心协力、默契配合,顺利完成了5个湿地的实地考察,并对有关部门进行了走访,全面了解了各个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情况。回到北京,队员们又投入对湿地样品、调查问卷及访谈内容的研究、整理和分析中,最终完成课题论文,提出了关于湿地保护和建设的相关建议,顺利完成了生态科考实践活动。
滇之美——记之、念之、忆之
2014年8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2014云南组生态科考队抵达云南昆明,开始了为期7天的云南湿地生态科考。在7天的生态科考行程里,队员们分别深入探析昆明滇池湿地的恶与美,在烟雨蒙蒙中感受大理洱海湿地的唯美与隐忧,翻山越岭赶赴腾冲,领略腾冲和顺湿地及北海湿地的古朴与独特。虽短短七天的行程,但彩云之南的天高地阔、山清水秀和淳朴民风却已然镌刻心间,当队员们踏上列车返回北京,眼前的高楼大厦和灰蒙蒙的天空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些美,真的是才刚道别就已想念。
虽然生态科考的行程仅仅七天,但队员们为了这七天科考活动的顺利展开,经历了整整两个月的紧张准备,通过队员招募、实践培训、团队建设、问卷设计及课题讨论等一系列环节,最终由来自生命学院、化工学院及材料学院等多个学院的7名队员组成了云南组生态科考队,其中,既有本科生,又有研究生,整个团队分工明确、职责具体、课题清晰。科考队员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针对生态科考中的各个环节,比如湿地实地考察路线、相关部门走访、水土样品获取、调查问卷填写及后期实验研究等进行了充分论证和悉心准备。
初到昆明,魅力湿地
图1-22 2014年8月15日,科考队员们在列车上分发调查问卷
8月15日上午,带着详细的行程规划,背上简单的行囊,生态科考队踏上了驶向彩云之南的列车,前往云南科考第一站——昆明。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会,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近年来,昆明市加强了对滇池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力度,力求恢复其“春城”美名。目前,滇池已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在前往昆明的火车上,科考队员们向车上的乘客发放并回收了有关湿地保护的调查问卷,简要调查了车上旅客对湿地的了解情况。如图1-22所示。
8月16日晚上8:00,全体科考队员到达昆明市,在解决了住宿之后,科考队经过短暂的休整,完成第二天所需物资的补充购买。队员们首先举行了第一次组内会议,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邓玉林老师,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潘峰老师,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晓俏老师,校党委宣传部段炼老师参与了会议,如图1-23所示,邓院长首先总结了此次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整体路线、各个景区特点、与多年前生命学院生态科考的对比等。然后在队长董一名的主持下每位队员向与会各位介绍了自己的生态科考主题、主要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案,在这过程中,由邓院长和潘老师分别对队员们的课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并提出极具说服力与可行性的建议与看法。最后由刘晓俏老师对整个会议进行了总结。通过一晚上与老师们的座谈,科考队员对整个云南湿地及湿地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科考课题有了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图1-23 2014年8月16日晚,生态科考队第一次例会
晚上12:00会议结束后,队员们怀揣着老师们的指导意见迫不及待地回到酒店举行组内二次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围绕第二天的行程展开。首先针对在滇池入水口与出水口的采样工作进行了最后的物资检查、方法确认,然后对昆明市水利局和环保局的采访进行了问题汇总与确认,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编辑照片、撰写感想,一起完成了当日的新闻稿,虽然此时已接近凌晨三点,但所有人心中满满都是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成就感。正如当晚邓院长所说:“在科考过程中,我们来到一些美丽的地方,不仅要用心去感受它的生态特色,有最好的自然享受,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科考目的,带着自己的任务去科考。”所以,正是这一路上已经遇到和即将面临的无数困难使大家真正团结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的全力以赴。因为有过艰难的过程与辛勤的付出,最后成果之甜美才会尤显珍贵与难忘。艰难的准备工作让我们明白,在生态科考的路上挑战与成就并存、欢笑与汗水同闪耀。
滇池,恶与美之源
2014年8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云南生态科考队出发,前往本次旅程的第一个目的地——昆明滇池。众所周知,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传承着云南的民族特色,是云南的文明摇篮,为云南的经济发展、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然而,由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薄弱与近代工业的污染,滇池已经变为世界上过富营养化最严重的三个湖泊之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藻类暴发。从20世纪开始,政府逐步加强对滇池的治理,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却始终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在不断反思与进步的过程中,滇池不但是生态破坏的反面教材,更成为生态治理的重要科技教科书。这些独一无二的因素造就了滇池的独特与科考的必要性。
8月17日上午,生态科考队坐车前往滇池北部的海东湿地公园,如图1-24所示。由于滇池北部靠近昆明市区,此处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但同时也是政府治理投入相对较大的区域。科考队员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李处长的带领下围绕整个海东湿地公园进行了参观,在此过程中,李处长还向队员们介绍了海东湿地目前的建设情况与整个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队员们第一次了解到,湿地建设并不仅仅是保护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在保护中发展,所以,尽管看起来此处滇池水质依旧不那么理想,可四周湿地的发展已是姹紫嫣红,翠绿青葱,其丰富的物种和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对滇池的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科考队员们乘车前往位于滇池南部的东大河湿地进行考察。在东大河湿地,队员们选取了滇池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进行了水样与土样的采集,如图1-25所示。得益于前一晚的充分准备,除去一开始取样时的不熟练后,之后的选样点、容器清洗、样品采取、贴标签、基本检测等环节均顺利又有条不紊地完成,这为队员们后期的检测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1-24 2014年8月17日,生态科考队在滇池海东湿地公园进行考察
图1-25 2014年8月17日,科考队在滇池东大河湿地采集水样、土样
图1-26 2014年8月17日,科考队在滇池中心合影
图1-27 2014年8月17日,生态科考队在滇池海东湿地公园合影
中午短暂的休息后,科考队马不停蹄地从滇池南部乘坐游艇返回滇池北部,在这段特殊的旅程中,除了对整个滇池环境与水质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外,更重要的是队员们完成了对滇池湖中心水样的采取,以此与进水口、出水口水样做横向对比,从而对滇池周围湿地的净化作用有一个科学的精确结论。如图1-26和图1-27所示。
8月17日下午三点,在完成对滇池的参观与取样后,科考队回到滇池北部,在一个人工湿地内对昆明市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代表进行了访谈。昆明市水务局储汝明局长、昆明市环科院陈处长、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李处长等领导均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各自分管部门的基本情况与所负责的滇池治理项目,并耐心地回答了队员们有关湿地建设措施、污染情况、人文宣传等多方面的问题。整整三个小时的访谈让科考队员对自己的科考课题有了进一步了解。
在热闹愉快的晚餐后,一身疲惫的队员们回到住所已是九点,稍作休整后,便立刻在住所大堂召开第二次小组会议。每位队员首先就各自今天的感受进行了总结与分享,随即邓院长和刘晓俏老师均对队员们今天顺利完成任务提出表扬,也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随后队长董一名对当日还需完成的任务进行了分配,还对明日行程进行了安排。最后,怀揣着满满的收获,云南科考队顺利地完成了在昆明第二天的科考任务,也越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天青色和烟雨在大理洱海等你
2014年8月18日,天还蒙蒙亮,北京理工大学2014云南生态科考队队员们却已打好行李,提着满满一口袋采集处理好的滇池水样与土样,还有短短两天时间在昆明攒下的美好回忆和收获,怀揣着一丝丝不舍,坐车离开昆明,前往科考队第二站——云南大理。
一路上,也许是前两天高强度的行程让队员们略略有些疲惫,车上呈现出了与前几天截然不同的沉默,大家都在抓紧时间休息,为下一项任务储存体力。下午一点,经过漫长的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科考队终于到达一个与昆明截然不同的城市——大理。这里好像没那么多高楼大厦,但沿路那些小巧别致的民俗、清新拂面的微风无一不在向游客们展示着独属于大理的魅力。紧接着,队员们坐车前往罗时江生态湿地公园。如图1-28所示。这里是大理市为保护母亲湖洱海而投资建设的湿地生态公园,风景优美。于2011年开工建设,目前虽仍在建设,但已完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58公里,它的存在不只减少了生产活动对洱海的侵占与对其生态功能的威胁,还成为市民游客纳凉、休闲、文化娱乐的好去处。
图1-29 2014年8月18日,科考队员参观罗时江生态湿地公园
下午三点,科考队在大理市水利局刘局长的陪伴下参观了整个公园,如图1-29所示。不久,天下起了雨,大雨给整个如画如梦的风景增添了一丝朦胧感,天青色与烟雨的结合让湿地的美达到了一种极致,但与此同时,却也给科考队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让人分外感动的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刘局长依旧很认真耐心地回答了队员们各方面的问题,让队员们对整个湿地公园的建设情况与整体思路都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在之后的采样过程中,如图1-30和图1-31所示,大雨带来的困难一步步升级,因为大雨而越发泥泞湿滑的河岸、贴标签的困难,甚至骤降的气温都让今天的经历令人难忘。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队员们始终坚持,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当所有人都浑身湿透,筋疲力尽,却带着全部采集完成的水样和土样回到车上时,那种成就和满足感是整个旅途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所有人似乎都明白了,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正是这些困难让人懂得了团队的意义和力量,让人相信科考队所做的研究是值得且有意义的。这些深刻的道理,才是科考队这一天最大的收获。
图1-30 2014年8月18日,科考队员在罗时江生态湿地公园采集水样①
图1-31 2014年8月18日,科考队员在罗时江生态湿地公园采集水样②
8月18日,结束白天的行程后,晚上依旧是熟悉的节奏:处理样品、撰写新闻稿、准备第二天的行程安排……也许明天依旧是忙碌的一天,也许明天队员们会更加疲惫,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大家信心满满,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明天又会是崭新的一天。
云南腾冲,翻山越岭只为你而来
2014年8月19日,2014北京理工大学云南科考队今天要出发前往最后一个目的地——云南腾冲。万幸的是,今天的云南晴空万里,清风拂面,舒服得让人直眯眼睛,浑身的毛孔仿佛都舒展开要尽情享受一次独属大理的气息一般。这真是这趟旅程最美的开始。
19日上午,为了弥补昨天大雨影响科考的遗憾,队员们驱车前往大理古城,如图1-32所示。这里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建筑,只沉淀着大理的千年历史——厚重的木门、清脆的石板路、眼花缭乱的民族服饰与饰品……这些和湿地截然不同的人文风情简直让科考队集体傻了眼,除了止不住的啧啧称赞、亲自用双手去触摸那些风情万种的小东西之外,唯有将美留在记忆里。
图1-33 2014年8月19日,科考队员在云南大理洱海月湿地公园采集土样
离开大理古城,队员们前往大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洱海月湿地公园。如图1-33和图1-34所示。这里同样是大理为了改善洱海水质而特意加大投入修建的生态湿地,在全面恢复其生态功能后,政府发现这里的独特风景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于是顺势而为,将其修建成公园,所以现在的洱海月,不但可以看见穿梭在湿地间的用于打捞死亡水草的小木船,还可以看到特意前来拍摄婚纱照、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新人、肆无忌惮玩闹的孩童,等等。自然和人文在洱海月完美融合。在采取了土壤样本用于日后的研究后,科考队员们恋恋不舍地上车,准备出发前往腾冲,而大理的微风、阳光,还有质朴的大理人都为这批慕名而来却又不得不即将告别的旅人们送行。
图1-34 2014年8月19日,云南大理洱海月湿地公园
在接近7个小时的从大理到腾冲的车程中,越接近目的地,沿途的风景也越来越美丽动人。腾冲,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它还有着神秘雄奇的高黎贡山和怒江天险,从三江并流区自北向南逶迤而下,有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界野生生物学会列为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A级保护区。而它的北海湿地,更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6.29平方公里,北海面积0.46平方公里。其保护区四面环山,地理位置特殊,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大片漂浮于水面的陆地犹如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具有生物多样复杂、生产力极高的特征。所以,对云南科考队队员们而言,腾冲北海是极具研究价值与必要性的地方,也无疑是最令人向往的景观之一,这不禁让队员们期待之后两天在腾冲的行程。
国殇之墓——一片土地的信仰
2014年8月20日,已是此次科考旅程的第五天,队员们首先前往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国殇墓园,一座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在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这里埋葬着的是碧血千秋的无数华夏忠魂,这片土地是百年来不变的信仰。如图1-35所示。
从进入墓园开始,所有人的心里仿佛都染上了一种肃穆与沉重的气氛。队员们将鲜花献与高台上的忠烈祠里,集体为当年的英雄们默哀鞠躬。然后安静地走过一块块见证着腾冲人民铁血丹心的碑文、如军队般整齐威武埋葬着战士们骨灰的烈士墓冢、高耸着像脊梁般挺直不屈的纪念塔、角落里埋有四具日军尸骸立有“倭冢”二字的土坟,最后来到了滇西抗战纪念馆。这里将诚实地告诉所有人当年历史的真相。一个展厅一个展厅慢慢地走过,那些真实的黑白老照片、那些填满了三面墙属于每一位远征军的头盔、那些生动得仿佛双目还含着怒气的雕像、那些简简单单但铿锵有力的公告书、那些被遗忘的士兵们的忠诚与热血……统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心头仿佛被无形的大手死死拽着,只想向当年埋葬在这片土地上、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与士兵行一个标准的军礼,并在心中对自己发誓:我必将珍惜这20多万人用生命换来的,如今安稳平和的每一天。们团结一致,克服了极为恶劣的取样环境,并小心翼翼地注意不破坏作物根系,最终顺利采集了玉米地、水稻田和养殖场附近的水样与土样。如图1-37所示。毫无疑问,这些样本将极大地帮助科考队了解人文活动对湿地水质土质的影响。
图1-35 2014年8月20日,云南腾冲国殇墓园
图1-36 2014年8月20日,云南腾冲和顺湿地
8月20日下午,顶着炙热的阳光,队员们来到腾冲著名的和顺古镇,在这里展开有关当地居民和游客对湿地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如图1-38所示。队员们两两一组,兵分四路展开活动。经过科考这么多天的锻炼,大家很快就丢弃了一开始的怯懦和羞涩,礼貌地请求古镇里的店家和路边纳凉的游客接受并填写问卷,然后向他们介绍湿地的基本功能与对生态的重要意义,并注意他们一切有关湿地建设的想法与言论,全面收集普通群众对湿地的看法与认识。在漫长的4小时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拒绝、不理解甚至嫌弃,好在大家早有心理准备,毫不气馁,重新出发。可以说,这一下午的工作让每一位队员都极大地锻炼了口才、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大概是数据收集外的意外之喜了吧。
图1-37 2014年8月20日,科考队员在云南腾冲和顺湿地检测水质
图1-38 2014年8月20日,科考队员在云南腾冲和顺古镇分发调查问卷
图1-39 2014年8月20日,云南腾冲科考队员与北理校友合影
傍晚来临,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成果离开古镇,去参加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91届的一位校友——北京迈哲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瑞国举行的交流会。如图1-39所示。这位学化工出身的师兄自毕业后,一步步地从技术到市场营销再到管理再到投资,最终成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如此富有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让尚未离开校园的科考队员们都惊叹不已,而师兄更是将自己从大学到如今的一切娓娓道来,并结合各种事例解答了科考队许许多多的问题。最后,师兄告诫我们:“未来一切不可预料,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建立自己的目标,然后,踏实地过好每一天。”一位队员终于禁不住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走在哪条路上,更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所以,只有努力把握那些我们能把握的今天,才不会让明天的自己为今天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后悔和羞愧。
知否知否,北海应是绿肥红瘦
2014年8月21日,不知不觉已是科考行程的最后一天,2014北京理工大学云南科考队的湿地之旅也来到了最后一站——腾冲北海湿地。在这里,湿地把它的美展现到了极致,为整个旅程画上了一个最完美的句号。
上午,队员们首先迎着朝阳奔赴第一个目的地——腾冲热海。如图1-40所示。腾冲境内地热温度之高、蒸气之盛、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全国罕见。其境内有沸泉、气泉、喷泉、温泉群88处,每一处温泉群又有若干热水热气出处。其中,位于全县地热区高温中心的热海,其景观、水温、涌出量居全县之冠。它的“大滚锅”直径3米,水深1.5米,底部水温达102℃,两边水温达96.6℃。由于其天然的水质与温度的独特性,科考队这次特意前来采取热海高温泉水,以便于日后的微生物检测。
顺利采完样本后,队员们马不停蹄地赶到北海湿地,如图1-41所示。一进入景区,所有人便被眼前的风景深深震撼。草甸的绿——嫩绿、翠绿、深绿,大片大片的绿相纵交错,仿佛一张精心绣织的毛毯,轻飘飘地浮在水面上,舒服得让人直想躺上去不管不顾打几个滚。天空的蓝一望无际,在朵朵白云的点缀下和那片绿相接,偶然还会有穿梭其间的几只体态轻盈的白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在北海意外地融合了。不争宠、不相斥,只是静静地在这方水土上陪
图1-40 2014年8月21日,云南腾冲热海地质公园
图1-41 2014年8月21日,云南腾冲北海湿地公园
除了天然景观之美外,北海的人工设施毫无疑问也完美地融入了这幅画卷。为防止游人随意踩踏浮毯,湿地在左右两边分别修建了长长的栈道,将浮毯从中间劈出两条道路。栈道是纯木质的,踩上去发出咯吱的轻微响声,两边栏杆上贴着北海湿地内、周围群山上的所有动植物图片和文字介绍,一路走来,边欣赏美景、边辨认那些花花草草,无疑是既舒心又有雅趣的。
队员们在仔细地听取了保护区管理员的意见后,选取了湿地河流的入水口、出水口与湿地中间的水样与土样作为采集的样本。在采集的过程中,队员们仔细留意周围环境,力保不伤害保护区的一草一木。在这么多天的锻炼后,最终大家顺利完成了在北海湿地的科考任务。
下午,科考队顶着骄阳驱车去参加与腾冲北海湿地管理局、林业局等当地政府的座谈会。会议中,湿地保护区李站长首先介绍了政府方面出席会议的人员,随即科考队带队刘老师介绍了所有科考队随行老师和队员,并着重汇报了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的传统活动——生态科考的历史与活动的意义,然后简要介绍了此次云南科考队的行程安排和每一位队员的研究课题。紧接着,林业局张局长详细地向队员们介绍了北海湿地的建设历史、现状及遇到的困难,整个科考队都在张局长的讲解中获益匪浅。然后,针对每人各自的课题,队员们相继询问了张局长有关北海湿地的各类问题,而张局长均耐心一一作了解答。两个小时的座谈会很快就结束了,怀着感恩的心,队员们向与会的官员们赠送了自己制作的小纪念品,并合影留念,带着满满的收获,圆满结束了科考队在腾冲的所有科研任务。
当晚,尽管科考任务已接近尾声,但所有队员丝毫不敢懈怠,还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当天所有样本的基本检测工作、新闻稿的撰写、每人当天的活动总结与感想……也许不敢说这将近一周的云南科考之旅是完美圆满的,但在所有队员尽心尽力的付出与亲密无间的合作下,那些旅途中的小瑕疵都将在日后的时光里,连同这7天闪闪发光的日子,被所有人深深怀念、铭记于心。
挥别彩云之南,满载我们的成长
回顾这漫长又短暂的七天,队员们明显的成长让人欣慰。刚到的第一天还不甚适应云南人民难懂浓重的口音,匆忙地开例会,手忙脚乱地做采样的准备工作,忙到很晚;第二天的滇池之行却意外地很亢奋,提问、记录、采样、拍照一系列工作虽难免因不熟练而显得慌乱,但在领导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总算顺利完成;第三天前往大理,刚刚熟练了所有工作的科考队就遇到了大雨干扰的困难,也就是那天,大家学会了如何依靠彼此默契的合作和相互的扶持来克服困境;第四天前往腾冲,当地人依旧浓浓的口音已经让人觉得熟悉亲切,队员们开始对这片朴实的土地有了归属感;等到第五天到和顺古镇问卷发放时,所有人已经完全抛开了一开始的羞涩腼腆,上至80岁的老太太、下至活泼乱窜的孩童,大家都能很自然地上前攀谈、聊聊问卷上的问题;第六天前往北海湿地,除去早已有条不紊的考察工作,队员们开始对这里淳朴的人民、美如画的风景、缓慢宁静的生活产生了一份眷念和不舍,更加珍惜最后的时光;第七天返程时,带着满满的收获,谈不上难过,但心里无比感恩,感谢这美好的七天,为所有人的人生旅程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出发前队员们对生态科考的理解还停留在“去一个地方,做一些调研工作,完成一个课题”这个层面上,那么经过七天的锻炼,“为什么而去”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取之而代的是“得到了什么”。那不仅仅是最后队员们做出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这一路上每个人的收获。也许是学会了如何科学地采集水样土样,也许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采访别人,也许是终于克服了羞涩和木讷,学会了勇敢去找路人攀谈,也许是在犯过错后明白了什么叫责任心,抑或是学会了在意外来临时的镇定冷静,也可能是在几个夜里的一起奋战中相信了团队的力量……
这些内容说起来虚无缥缈,也许并不会为拥有它的人带来什么奖项或荣誉,但它就像脚下的基石,当你积攒得足够多时,蓦然发现自己已经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会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你一个漂亮的助攻。这些对还在成长中的队员们而言,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当旅途结束,收拾好行囊和心情,带上这片土地给予你的珍贵馈赠,怀揣满满的感激,就此开始新的生活吧,就让云南的美、云南的真保存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等下次想念时,再拿出来细细擦拭,记忆依旧闪耀着最初的光芒。
谢谢从此记忆有你陪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